原標題:【聚焦十九大】(理政“研習所”)習近平28次出訪勾勒中國全方位外交圖景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沈嘉)在距中南海約6公里之外,有一家歷史悠久的莫斯科餐廳,這是許多北京市民親友相聚之地。在政論片《大國外交》的鏡頭下,這家餐廳也是濃縮中俄之間“山水相連、毗鄰而居”的友誼地標。

過去幾年來,中俄之間一直保持著高水準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外訪足跡中,俄羅斯是他落腳最多的地方之一。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2013年3月,選擇俄羅斯作為首訪國家。在次年舉行的索契冬奧會上,習近平又對俄進行了“點穴式”訪問,被外交界人士評價為“中國外交實踐又一創新之舉”。

站在中國外交的整體棋盤考量,中俄關係是本屆高層運籌新型大國關係的生動典範。

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佈局堅持“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總體框架。春秋五易,習近平的出訪足跡,遍及了主要大國的政治心臟。

中美方面,從奧巴馬在任時的“莊園會晤”“白宮秋敘”,到特朗普時代的海湖莊園握手,習近平與兩任美國元首的會晤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指明瞭方向。“看待中美關係,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的這一回復,體現了在國際關係上的“大局觀”。

中歐方面,從柏林、巴黎到倫敦,從臨近北極圈的芬蘭赫爾辛基,到歐洲腹地的捷克布拉格,習近平一路沿著迎賓紅毯推動了“和平、增長、改革、文明”中歐四大夥伴關係落地生根,促進中國與西歐、中東歐關係更加平衡健康發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認為,縱觀過去五年,中國的大國外交政策“更加穩健,更加具有進取精神”。他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高層所秉持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已成為引導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基礎。

統計顯示,過去五年中,習近平出訪了28次,年均出訪時間超過一個月,足跡遍及五大洲、56個國家以及主要國際和區域組織。

這些出訪目的地中,有逾三分之一為周邊國家和地區,從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拓展至“大周邊”範疇的南太平洋。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淩勝利認為,從一系列外交行動看,“本屆領導層對周邊外交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淩勝利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周邊外交的密集步伐相伴的,是中國領導人推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新機制。

在新理念方面,包括亞洲新安全觀,構建命運共同體,以及“親、誠、惠、容”指導思想等。在新舉措、新機制方面,包括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主導籌建亞投行,創建瀾湄合作等。淩勝利認為,這些創新實踐,“展現了中國外交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

此外,習近平也高度重視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他曾引用“獨行快,眾行遠”的阿拉伯諺語説明合作共贏的道理。

在一次次出訪中,習近平提出“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同阿拉伯國家構建戰略合作關係;同太平洋建交島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同拉美國家共同打造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建立中拉論壇,實現同發展中國家整體合作機制全覆蓋。

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這是習近平為當代中國標注的歷史新方位。

外交人士認為,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出訪足跡,體現出中國領導人對本國和當今世界關係的戰略思考輪廓,為當代全球治理體系注入了鮮明的中國元素。

滕建群分析説,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將圍繞國家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圍繞保障復興的進程來展開,這個總體方向已經明確。

淩勝利認為,以中共十九大為新的起點,中國將續寫尚未完成的大國外交使命,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基礎上繼續奮發有為,實現中國外交從“地區大國”向“世界大國”的重要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