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路傳播湖北行活動走進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漢陽高龍項目。

據漢陽江欣苑社區高龍博物館館長陳滿祥介紹,漢陽高龍起源於唐代,高5.9米、重95斤的龍頭是其最顯著的標誌。高龍至今保持著14段的切割式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這種切割式的龍在全國範圍內絕無僅有。12節龍身代表著一年12個月。

漢陽高龍採用豎式舞法,與其他各種龍燈均不相同,其扎制、開光及相關的焚燒搶福活動也頗具特色。高龍舞表演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其中舞龍頭的動作套路包括叩高龍、掃高龍、舉高龍、抖高龍等,表演者口銜齒托,將幾十公斤重的高龍舞得颯颯生風,活力四射。

最特別之處在於高龍通體化為火龍之時,即為“搶福”之時。陳滿祥介紹,眾人會不畏火烤,爭先恐後“搶福”。高龍的每一部分均與“福、祿、壽、禧”應對。比如,搶到龍珠者,吉兆財源廣進,珠寶盈門。“誰家想在新年添丁,可以拿上一把新剪刀,剪下一截龍須,用紅布包上帶回家。搶到彩珠者,預示著官運亨通,婚姻美滿。連高龍全身的每一片鱗甲都會給每一位搶福者帶來福氣。”

武漢高龍民間藝術團成立於1999年,至今已有18年的歷史,現有隊員88人,全部都是江欣苑社區居民,現有主龍2條,小龍8條,分為2組,曾獲得全國舞龍大賽金獎及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7年,武漢高龍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自2014年起,連續三年赴台灣表演,還在俄羅斯、哈薩克等地表演,為中國非遺文化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董行王郭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