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就業形勢穩中有進、亮點突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紮實基礎。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錶”,是居民收入增長的源泉,也是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石。特別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關鍵時期,就業的“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就業工作作為民生頭等大事,將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放緩之所以沒有造成太大負面影響,關鍵得益於穩定的就業形勢。當前,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幾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0%左右。
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不斷增強。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加速發展,2012年服務業首次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已經佔據半壁江山,佔國民經濟比重的51.6%,意味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進入到新歷史階段。對比第二産業,尤其是製造業和資本密集型産業,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明顯更強。按照2015年不變價計算,2016年第三産業每100萬元增加值吸納的就業為9.1人,比第二産業高1.6人。2012至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每增長1%,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至2011年期間多吸納30萬人。2016年經濟增量對應的就業規模比2015年增加182萬人,經濟增長創造就業能力持續增強,新常態下就業穩定具備內在動力。
就業增長與勞動生産率和工資增長保持同步。我國就業持續擴大的同時,勞動生産率也在穩步提升,工資和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這是經濟轉型、動能轉換的結果。在人口老齡化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負增長的情況下,2012至2016年全國城鎮就業規模從3.71億人增長到4.14億人,年均增長2.8%,全員勞動生産率從72817元/人提高到94825元/人,年均名義增長6.8%。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6510元提高到23821元,年均名義增長9.6%。這説明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增長是有效率的增長,有品質的增長。
新經濟新就業新職業不斷涌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下,我國經濟體量巨大、發展潛力廣闊的優勢得以發揮,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被全面激活,大量新職業新工作新崗位成為就業增長的重要源泉。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651萬戶,較2012年大幅增長45.8%,其中新登記企業553萬戶,較2012年大幅增長1.2倍,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5萬戶。新動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創業的貢獻明顯,尤其是網際網路經濟迅猛發展,大有全面滲透各領域的態勢,2016年網上零售額較上年大幅增長26%,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高出約16個百分點。根據國家統計局“三新”(新業態、新産業、新商業模式)調查估算,在全部增加的就業中,新動能的貢獻達到70%左右。
勞動力市場制度不斷完善,就業品質持續提升。2012年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深圳市為150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北京市為14元/小時,到2016年末,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上海市達到219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北京市提高到21元/小時,全國平均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達到10%左右。社會保險覆蓋範圍繼續擴大,2016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79億人、2.95億人、1.81億人、2.19億人和1.84億人,較2012年末分別增長24.4%、11.5%、18.8%、15.1%和19.5%。
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矛盾突出、國際環境異常複雜的形勢下,我國穩中有進的就業局面實屬來之不易。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新問題中不斷探索實踐,在促進就業中總結出一些新的規律性認識,就業優先戰略的內涵、外延、舉措都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從根本上保障就業形勢穩定和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我們要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保持比較充分的就業,不斷提升就業品質,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作者程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