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過的清溪河與漩溪河是華鎣市的“母親河”,無私地潤育著鎣城10余萬市民。河流是城市流動的風景,“母親河”美麗的風光吸引著市民們每日漫步、健身、垂釣、遊玩等,而在這美麗的背後,離不開華鎣市“母親河”保潔員們的辛勞,他們用多年時間默默地守護著“母親河”的水清岸綠。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手拿著長長的竹鉤子、一手拖著編織袋,整日在河道裏蹚水蹣跚而行,尋覓著垃圾並一點點費力地挪進編織袋內,無論春夏秋冬,不論酷暑嚴寒,那醒目的橘黃色環衛衣定格出一幅美麗的畫面。
讓“母親河”變得更好
“為提高效率,並保證河道垃圾清理效果,我們劃分了負責清理的區域,我們把這河流分成了幾段,每個人負責的區域估計有近2公里,”城管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説,“2公里雖不長,但每天來回幾十趟走下來,這也是個極費體力的活。”
“右邊有個塑膠袋,剛剛夠著,鉤住,撿起了。”在清溪河段,華鎣市河道保潔員付全菊正在河裏劃著小船,同事白天菊緊靠著船舷用自製的長竹鉤熟練地一鉤就把垃圾打撈上來,嫺熟的打撈手法,默契的搭檔配合,僅僅是45歲的付全菊和50歲的白天菊每天打撈河道垃圾工作的一個縮影。
他們負責清溪路社區至污水處理廠的河道段,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河道上度過。
“有位叫王修芬的河道保潔員,現在已經退休了,有次小孫女發高燒中午都沒有回家,自己要求堅持到下午下班,”付全菊説,“河道裏的垃圾有人們隨手扔的,也有大風刮來的,只有靠不斷地打撈,才能不影響河道環境。”
白天菊説:“幹慣了,也不覺得不累,漲水、暴雨天就可以休息,有時候從早晨出來到晚上都得忙,有時候中午會回家,就著早上煮的冷飯,炒個小菜對付了,一年裏多數時間中午不回家。”
白天菊身體並不好,儘管河道保潔員工作強度大,但老人沒有因為身體的原因而放棄這份工作,支撐她的是對“母親河”的熱愛:“打小在河邊長大,有感情,有責任,把衛生做好了,河裏環境搞好了,比什麼都強。”
每天超強度工作還是讓匡尚容這位女同志有些受不了,她坐在河灘上,麻利地褪下一雙長筒靴和一雙短筒靴組合而成的靴子,擰乾濕漉漉的襪子。
“冬天的河水寒冷刺骨,下雨就更糟糕,兩雙靴子套穿,可是遇上深水,襪子和褲子基本全部濕透,有些地方還沒過了膝蓋。”她略顯無奈地説。
“如果遇到一些文明習慣不好的市民或者河岸兩邊住戶及商販把建築垃圾、舊衣物、動物屍體等隨手倒河邊,這就讓我們苦不堪言了,特別是農貿市場的河段。”
“河道垃圾的清理不同於馬路上的,浸水後異常重,基本上是人工清理,我們手磨破是常事,拉不動就拖,經常是用繩子拖上河堤……
58歲的河道保潔員王素清説。
一般的清掃工具很難在河道清理中使用,他們自製了適用於河道清理的長竹鉤和竹夾子。
“有些垃圾,嗒,一鉤就上來,這個夾子要拿好,不然用不了多久手就要磨破。”53歲的周維芳邊説著邊展示著她的拿法。由於長期拿著夾子,幾名保潔員的手上也是磨起了厚厚的繭子。
53歲健談的河道保潔員周廷芳覺得,這些年的付出非常值得:“做好了本職工作,為下一代人把環境弄好了,水乾淨清亮了、讓“母親河”變得更好,她很開心。”
讓水清岸綠環境更美
“以前,這裡的河水渾濁,河面還有白色垃圾,很少有人來這裡玩耍。”清溪路居委會2組居民周伯吉説。
“清溪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臭水河、污水河變得清澈了,空氣變得清新了;經專家測試,目前清溪河水質已達到三類水質標準。”華鎣市雙河街道辦事處清溪路社區的居民蔣秀全説。
“河道(含從東風路鐵路橋至清溪西路無堡坎處、南至古橋小學翻板閘、清溪路至污水處理廠)共341100平方米,我們16名河道保潔員每天從早上七點一直要工作到下午近6點撈拾河面垃圾和打掃兩岸清潔衛生,非常辛苦,希望大家能愛護環境,愛護河道保潔員的勞動成果,” 華鎣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説,“截至目前,已清理河道垃圾120余噸。”
目前,華鎣市按照“水安、水凈、水親、水流、水遊、水城”的思路,已編制出海綿城市建設系統規劃,將投入7.4億元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突出了加強水系治理,水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一個“人水和諧、人水相親”“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美麗新城即將出現在人們面前、一條清澈純美的“母親河”即將展現在市民眼前。
時間慢慢的走過,採訪結束,秋日的陽光灑落于流水潺潺的河面,垂釣者在岸邊釣魚,市民在樹蔭下下棋……滿臉汗水的河道保潔員們正彎著腰一點一點的撿著垃圾……
後記:河道保潔員日復一日默默無聞地辛苦付出,他們顧不上休息一直不停地打撈水上垃圾,沒有一絲懈怠;他們的工作非常艱辛,卻對生活樂觀,還有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無限熱愛。
本應投放到垃圾箱的垃圾卻為何出現在了水面上?誠然我們的社會文明進程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如果我們多一份自覺,河道就會多一份清潔,城市就會多一份美麗。讓更多的人從自己做起,並加入到文明的“啄木鳥”隊伍中來,為推動文明進程做出點滴貢獻,成為守望文明的志願者。只有提高市民的自覺環保意識,才能讓鎣城的天更藍、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