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産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産新突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對河南農業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河南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在糧食産量已經站在較高基點基礎上,不再一味追求産量的增加,而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採取建設高標準糧田、強化農技農機推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系列舉措,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中原糧倉越築越堅實。

今年河南夏糧總産量為710.8億斤,比上年增産15.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國夏糧生産第一的地位。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河南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糧食産量已經站在較高基點上,對保障糧食安全而言,不能再一味追求産量的增加,而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近年來,河南著力加強高標準糧田建設,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産能。按照國家糧食生産核心區規劃,2012年以來,河南省累計投入414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5622萬畝。預計到2020年,河南省將在全省糧食生産核心區的95個縣(市、區)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糧田,總糧食生産能力超過1300億斤。

高標準糧田裏,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成方連片的高標準糧田,為現代化農機化作業提供了廣闊舞臺,推進了適度規模化生産經營發展,有效提高了全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據河南省農業廳提供的統計數據,去年高標準糧田建成區夏糧平均畝産達542公斤,比全省夏糧平均畝産高15.3%;秋糧平均畝産達583公斤,比全省秋糧平均畝産高15.2%。

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共有3200多畝地,儘管收穫前一場大風導致部分倒伏,但今年小麥平均畝産仍上千斤。沈家村的這片地,以前是“望天收”,畝産不過七八百斤,如今被改造成了高標準糧田。“地塊大又平整,雇收割機收麥每畝地能便宜五六元。”村黨支部書記石長鎖説,小麥今年澆了兩三次水,地頭有電機井,刷卡就能用,省時省力省錢。

尉氏縣農業局局長杜建霖告訴記者,以前農民澆水用柴油機,既貴又費事,高標準糧田能降低生産成本和災害影響,提高了土地生産能力。“高標田平均産量比普通大田高約20%,每畝小麥能多産一二百斤。”杜建霖説。

新糧農成種糧主體

“種地半年,不如在城裏打工半月。”農業的比較效益如此之低,誰來種地?種糧如何讓農民增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河南多措並舉,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主體逐漸成長為全省糧食規模生産的主力軍。

8年前,在外幹了20多年包工頭的唐全合決定回鶴壁市老家種地。“當時年輕人出去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地種得不好甚至有撂荒,誰來種地讓人擔憂。”唐全合説。

借助政策支援,唐全合從300個農戶手中集中了1萬多畝土地,其中流轉1400多畝、託管8700多畝。與農戶種地不同,唐全合雇用種地能手進行科學管理,注重先進農技農機的應用,在農民中較早用上“星陸雙基”系統,實現種田從憑感覺到靠衛星的轉變。

除了種植手段變化,新糧農也不再單純追求産量。“前兩年我們種的高産小麥‘周麥16’,農業部的專家來測産,實打驗收每畝710公斤!”鶴壁市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傅莊村黨支部書記付太華説,儘管單産這麼高,去年他仍放棄了“周麥16”等高産品種,種上了“西農979”等優質強筋小麥。“‘西農979’的産量雖沒有‘周麥16’那麼高,但可加工成專用麵粉,每公斤要比‘周麥16’高出0.4元。”付太華説。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帶來了糧食生産方式的改變。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傑有多年食品企業高管的從業經歷,他將工業化的標準生産模式引入農業領域,也就是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技、收儲為一體的封閉式全程化服務。

合作社往上對接企業,根據訂單確定種植面積,統一加價收購;往下聯繫鄉鎮、村負責人安排農戶生産,與科研技術推廣部門合作,給農戶提供良種及配套服務。目前,李傑發展入社成員203戶,組建了“強筋小麥”千畝高産攻關示範方、萬畝示範方,組建“優質玉米”千畝高産示範方,統一種植優質強筋小麥5萬畝、優質玉米5萬畝,輻射帶動周邊7個鄉鎮、60個行政村、1.2萬戶農民。

用高科技提質增收

信陽市息縣農民柳學友流轉了1.6萬畝土地。從去年春耕起,用上了植保無人機。“種這麼多地,一旦發生病蟲害,只有用無人機才能管理過來,還能避免農藥傷人,很好保障了糧食品質。”柳學友説,無人機噴防用水量可節約60%,人工成本則從原來的每畝6元降到1元以下。

“現在拿著手機點幾下,就能聯繫來大型收割機,幾個小時就收完麥子了。”駐馬店正陽縣汝南埠鎮農民黃寶柱説。

目前河南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79.1%,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6個百分點,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長期以來,小麥的品質與産量是一對很難調和的矛盾。河南省科技人員依據河南的光熱條件,不斷更新品種,河南優質小麥品種形成了龐大的集群。今年“三夏”時節,在漯河市郾城區千畝示範方裏,“豐德存麥5號”經過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等專家組成的驗收組現場測産,平均畝産704.80公斤,創造了強筋小麥的高産新紀錄。小麥專家、河南農大教授郭天財表示,優質又高産,河南省優質小麥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未來將大幅度提升河南乃至全國黃淮流域小麥品質。

“農科院專家真是中,鄭麥366落戶到平陵。抗寒抗旱抗倒伏,田間管理真輕鬆。優質高産又優價,種了以後還要種。”在河南延津縣平陵村,農民張文明用這段順口溜表達了優質良種給他帶來的豐收喜悅。張文明説,鄭麥366每畝能多收入100元,村裏3000多畝地,一年就多掙了一座二層小樓錢。

“我省夏糧生産多年來連續豐收,實際上早已打破了糧食生産‘三豐一歉’的傳統規律,靠天吃飯已經基本成為過去時。”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雷振生説。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宋虎振認為,今年河南夏糧生産創下紀錄,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取得的成效。“糧食連年豐收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中原糧倉越築越牢,就要從一味追求糧豐囤滿,向優質高效邁出堅實步伐。”宋虎振説。

目前,河南省正著力從發展大宗普通農産品向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蔬果的“四優”轉變,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因地制宜推進“四化”,即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發展産業化,拉長産業鏈,增加附加值。(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