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從美麗的花海中走過。(牟健 攝)
【當“鐵血”般的工業城市有了似水柔情】
戈壁“鎳都”變“花海”,無論是從思路和方向,還是從實踐和落實,這樣的城市轉型,雖然迫於無奈,但確屬創新典範。
“大學畢業,有事業編制的正規單位是很多人理想的工作去向,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曾因為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欣慰。”金昌的80後女孩賈楨坦言,“而作為一個學油畫出身的女孩,能夠從事一份浪漫工作的夢想,似乎在工作之後,離我越來越遠。”
2016年,為了延伸花卉産業鏈,實現長足發展,金昌市開始實施“離崗創業”政策,鼓勵有能力的年輕人創業。這一政策,讓賈楨眼前一亮。
“這幾年金昌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我一直都想開一個花店,想想每天的工作都是和美麗的鮮花作伴,心裏特別美。”賈楨坦言,“為了鼓勵我們創業,金昌市有了離崗創業的創新政策,解除了我們的後顧之憂,讓我更有信心。”這個80後女孩,正與自己的家鄉一道,走在創新發展的前行之路上。
“在金昌,老一輩的開拓者是給共和國做了貢獻的。在城市建設之初,他們在戈壁灘上搭帳篷住地窩,就著冰塊啃著窩頭,生存生活條件極為惡劣,這些為祖國和城市建設立過功的人,他們的後代不能繼續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生活下去。”金昌市委書記吳明明説,“我們堅決不做那些‘吃盡當代飯、害了後代人’‘先污染、後治理’的傻事,在轉變發展思路、謀求轉型發展的同時,更要讓這裡的人民感受到我們的決心,不能搞官熱民冷的改革,要通過“雙創”的形式,讓百姓參與其中,發展綠色富民産業,建設美麗宜居家園,共用轉型發展實惠,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生態空間、綠色遺産。”
2017年1月,賈楨的鮮花店正式開店營業,經營半年有餘,小店生意紅火。作為第一批“離崗創業”的年輕人,賈楨每天忙碌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與其他年輕人一起,改變著小城的未來。
如果説賈楨現在的工作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夢想,那麼許偉民的工作則是為了讓更多人實現夢想。
2013年,許偉民北大畢業後,作為引進人才來到金昌工作。“剛來這裡,就業的崗位都是一些中規中矩的政府部門,雖然能做一些事,但總覺得有一些想法沒有辦法實現。”許偉民坦言,“直到金昌開始進行轉型發展,我從事的工作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2016年,許偉民被調到金昌市文化旅遊投資公司,擔任“引進人才創新中心”負責人。“我們這個部門有264人,其中182人來自國內各個名校,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事花産業的延伸發展及産品研究。”
經過一年過的發展,許偉民所在的創新中心在金昌市“可交付、可轉化、可量産”的花産業延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研發産品和商業文案,為許多創業者圓了夢。
“作為市屬的創新創業中心,我們的研發産品和成果不是直指商業效益,更多的是服務於當地企業和創業者。”許偉民介紹,“只要通過常規的審核,在支付最基本的研發成本後,我們就會免費移交研發成果和産品,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
正是有這樣一些服務創新發展的團隊,金昌市的轉型發展才不會淺嘗輒止、止步不前。“作為一個老牌的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生態旅遊,做好‘花樣’文章之後,還要在兩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堅持將花卉種植形成完整的産業鏈,讓它産生就業和經濟效益;二是,要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讓花的藝術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去,我們在戈壁打造花城的創新才真正有了意義。”金昌市委書記吳明明坦言。
如今,來到金昌,原本一座堅硬如鐵的工業城市,現在無論是從外部環境還是內在發展,都變的柔情似水。三年多時間,金昌人以敢為人先的膽略、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不懈的努力,打造了一座令人驚嘆的戈壁花城,還吸引了附近一些地區的效倣。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的提升,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互融共促、“鎳都”“花都”比翼齊飛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並將堅定地沿此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