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至17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地球癌症”沙漠和內蒙古有哪些故事,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於此?
內蒙古已經將4個上海市面積的荒漠變成綠洲
不管對中國還是全世界來説,荒漠化都不是一個新問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上帝送給了內蒙古最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科爾沁草原、貢格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等綠色明珠,也附贈給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等一塊塊黃色“頑疾”。
內蒙古境內分佈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積9.14億畝,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51.50%,相當於2.5個英國的國土面積;沙化土地面積6.12億畝,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34.48%,相當於1.5個英國的國土面積。沙化土地遍佈全區12個盟市的91個旗縣。
內蒙古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20世紀50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70年代,沙進人退無躲藏;90年代,人進沙退變模樣;21世紀,産業治沙奔小康。
這是內蒙古真實的生態變遷史,凝結著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曾幾何時,風沙吞噬著家園。2001年,持續3年的乾旱使錫林郭勒大草原嚴重沙化,蘇尼特右旗北部2800萬畝草場全部淪為沙地,風沙掩埋了農牧民的住房、棚圈和水井,許多人被迫舉家搬遷。牲畜在沙地上無食可採,有400萬頭牲畜受災,草場變成了“墳場”。
錫林郭勒盟的境遇並非個例,乾旱為主的氣候特徵導致內蒙古這種“痛”不時上演。
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與風沙搏鬥的腳步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佔全國總人口不足1.8%的內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積超過全國人工造林總面積的10%,治理風沙危害土地面積超過全國風沙危害土地總面積的10%。
2000年至今,內蒙古荒漠化面積減少了4400多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1800多萬畝,治理成效明顯。在國家重點工程的帶動下,內蒙古年均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超過1000萬畝,沙區逐漸呈現出“綠肥黃瘦”的景象。這意味著,內蒙古人每年植綠一個上海市面積的國土。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沙地開溝造林
解密治沙的內蒙古經驗
這一切變化源於什麼?
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巍峨的綠色長城,不僅是北疆的豐碑,更是內蒙古各族人民抵禦風沙、搏擊乾旱,在心中建設起來的圖騰。
從1985年開始,鄂爾多斯農民殷玉珍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種樹治沙,經過多次沙暴摧毀從頭再來的頑強拼搏,摸索出一套層層設防,步步為營的方法,治理流動沙丘面積達4萬畝,種植了30多萬棵樹和沙柳、羊柴等,使昔日不毛之地的毛烏素沙地變成了“綠色王國”。
治沙愚公蘇和,十幾年如一日,如同守護大漠的胡楊一樣,和風沙決戰到底,將全部心血傾注于治沙綠化事業,不僅建起一道鬱鬱蔥蔥的生態屏障,更築起一座精神的綠色長城。
歲月不老愚公心,時代激勵壯士情。內蒙古各地頑強治沙,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和治沙英模,“全國勞動模範”殷玉珍,時代楷模蘇和、“全國十大女傑”王果香、億利資源集團、伊泰集團……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鼓舞並帶動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業。
“中國智慧”的“內蒙古實踐”,不僅堅定了全國人民治愈“地球癌症”的信心,還為世界探索防沙治沙戰略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