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題:引領全球化歷史潮流 中國錨定開放不動搖

中新社記者 蔣濤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近代以來的重要發展經驗,如今依然適用。北京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十九大料將繼續鎖定對外開放選項,在逆全球化思潮涌起背景下,支援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更高水準與起點推動對外開放。

中國奇跡的“密碼”

有觀察者指出,對外開放,已成為中國奇跡的一大“密碼”,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關於開放的經典表述中,中共高層指出,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一個國家強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對外開放意味著富強與機遇,閉關鎖國則意味著貧窮與落後。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和對外投資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和鞏固。

“中國創造了二戰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脫貧人口最多的奇跡,成為以開放促發展的典範。”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表示,堅持開放型經濟的選項,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王帆看來,如今的中國其實更加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援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

遭遇“築墻”挑戰

中國對外開放,要面對當今存在的“築墻”挑戰。分析人士指出,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機制建設受阻,某些國家開始以鄰為壑、相互“築墻”,經濟全球化面臨倒退的風險。

“世界經濟走到了關鍵當口,貿易和投資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正面臨‘拉起吊橋’和‘關閉大門’的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羅雨澤指出,當前堅持對外開放面臨的困難和阻力更大,質疑反對的聲音更高,尤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維持創新魄力,更要講究持之以恒,而不是猛衝猛打的“三板斧”。

在此背景下,中國錨定對外開放大方向,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國內層面,中國政府大規模簡政放權,使市場透明性、可預期性得到顯著改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準顯著提升。國際層面,“一帶一路”倡議打開新局面,國際産能合作頻現“新名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成為新時期對外經貿合作的“重頭戲”。

“在對外開放的大棋局中,中國正在更高起點,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擁抱世界。中國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準,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産生巨大正向外溢效應,將有效推動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為世界各國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提供機會。”王帆表示。

監管“護航”開放

“步穩方能致遠,在目前複雜形勢下,更要提高監管能力,確保開放有序。”羅雨澤強調,應以監管“護航”開放。在他看來,新一輪對外開放廣度、深度、敏感度、交織度都有很大提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強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監管能力必須跟得上,在加強監管中不斷提高開放水準。

對於某些金融對外開放“開倒車”的質疑,羅雨澤認為,新形勢下的金融監管,意味著金融資源會真正配置到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亟須“走出去”的地方,“好鋼用在刀刃上”,真正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今年來的諸多事實已經對此作出回應:中國對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外資準入進一步放寬了限制,同時越來越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投資、融資。

“中國正通過開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實現國內國際要素的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與世界各國謀求共贏。”王帆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