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烈日當空,澗山村的田地裏,水稻生長正旺,田間的魚蝦昆蟲吸引成群白鷺前來捕食嬉戲。“近幾年生態環境好了,鳥兒也越來越多,稻子經常會被鳥兒吃。”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國土局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黃江説。
通過生態環保的技術進行土地整治,既提高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又為田地間的生物留下了生存空間。位於湖南省東部的長沙市長沙縣金井鎮澗山村,2013年率先在全省實施生態保護型土地整治試點。
土地整治就是通過對農田、坑塘、河流、廢棄地的開發,對田、水、路、林、村統一規劃形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林成行的良好農業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耕地品質更高,增強機械化作業水準。
而生態保護型土地整治項目則是以土地整治為平臺,從選址立項到設計、實施、監管、後期管護都貫穿生態保護和節能減排的理念,既能滿足生産生活的需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與高效利用,又能保持和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經過兩年多探索和實踐,澗山村生態保護型土地整治項目圓滿完成了試點任務,取得喜人的成績。
溝渠兩側預留“生態孔”
長沙市的土地整治工作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儘管項目管理體制、建設目標、建設標準、投資標準以及建設內容均在不斷調整完善,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有些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不足、灌排設施簡陋的現狀,歷年來我們一直採用溝、渠全斷面混凝土襯砌、田間道路硬化的施工工藝,雖較大程度方便了群眾生産生活,但同時也産生了一些負面效應。”長沙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廖發良説,“片面強調混凝土襯砌、硬化,無形中打斷了生物遷徙的通道,人為造成了一個個的生物孤島,破壞了生物鏈,不利於田間物種的生存,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一定程度地破壞了農田的生態環境。”
對此,澗山村在土地整治中,田間道路主要採用泥結石路面,在一定程度上喊少了混凝土、砂礫石等對農田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樣,修建的道路在保證農産品、肥料運輸以及大型機械通行外,還為生活在不同生態景觀板塊內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和通行的走廊,土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得到保護。
溝渠的修建採用生態襯砌的方式,在溝渠兩側預留“生態孔”,這些“生態孔”為泥鰍、鱔魚等動物提供棲息場所,磚孔內的植物還能對農田尾水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減少對下游河道的水污染。渠內還設有專門的橫向生態帶,將封閉的水渠和田間打通,給水中的小動物們留出逃生通道。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渠道坡面有成千上萬的圓孔,孔洞里長出野草,看上去就像是人體透氣的毛孔。
黃江告訴記者,該項目在規劃設計前對項目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評價結論,按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活動區域因地制宜的規劃佈置生物池、生物通道、生物棲息地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