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輩子鑽研鹽岩地下油氣儲備,旁人看來枯燥無味,楊春和卻樂在其中。
17年,他排除萬難、埋頭鑽研“鹽岩地下儲氣庫”課題,成為層狀鹽岩儲氣庫開拓者,也讓我國鹽岩地下儲氣庫從無到有,遍地開花。
建成我國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
1999年,獲得美國內華達大學地質工程博士學位後,楊春和回到祖國,投身鹽岩地下油氣儲備工程研究領域。
“向地下要空間,儲存天然氣。”留美歸來的楊春和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時,業界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
“我國油氣進口依賴度高,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或發生國際爭端,會造成進口中斷,能源儲備至關重要。”楊春和想法堅定。
鹽岩地下油氣儲備,是指建設“地下倉庫”,在鹽岩中鑽出一口巨大的“天然溶洞”,或者利用鹽礦開採後留下的空井,將油氣儲存其中。
“美國上世紀70年代,地下鹽礦天然氣儲備已佔到全部儲備量的30%。但美國的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楊春和説,我國鹽層屬於層狀結構,鹽層厚度小,不溶夾層多,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在國外遇到這種地質條件,都直接放棄建庫。“國內專家反對聲很大,擔心泄漏、坍塌,甚至爆炸。”面對巨大阻力,楊春和迎難而上。他帶領科研團隊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用科學數據回答了外界對安全性、可靠性和適用性的質疑。
2003年,西氣東輸工程需要建設配套儲氣庫。在得到中石油、中石化認可後,楊春和提出將第一座鹽穴儲氣庫選址在江蘇金壇,利用金壇鹽礦開採後留下的溶腔建庫,節約建設成本達1.25億元。
2007年,江蘇金壇儲氣庫正式投産注氣,成為我國乃至亞洲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
國外沒做成的事,我們做成了。
金壇儲氣庫,埋深在地下1100多米,每個溶腔可儲存上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運作10年來,根據方圓1公里設置的天然氣監測點數據顯示:未收到報警,沒有泄漏情況發生。
金壇儲氣庫的成功,讓楊春和備受鼓舞。在他和科研團隊的努力下,目前7座鹽穴儲氣庫初步選址工作已經完成。
鹽穴儲庫在楊春和手中生根發芽,開遍中國。
在楊春和的實驗室裏,有從全國各地採集回來的鹽岩樣本和從世界各國購回的實驗器材,對這些他視若珍寶。
“地質研究個性大於共性,每個庫址都有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做試驗,論證可行性。”2016年,十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江蘇淮安、湖北應城和潛江、河南平頂山……幾乎所有鹽岩地下儲氣庫都留下了楊春和的足跡。
“國外沒做成的事,我們做成了。而且目前我們的技術已超過國外。”這是做了17年研究,最令楊春和驕傲的事。
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去“奮鬥”
“像做人一樣去做研究,像喜歡一個人一樣執著于研究。”楊春和這樣概括成功的奧秘。
作為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培養的老一批研究生,楊春和身上透著老一輩科學家那種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勁兒”。
2014年,事業如日中天的楊春和不幸身患癌症,但手術後不久,他就再次回到科研一線,即便在春節期間,還在做著科研項目實驗,編寫報告。
2015年,中石化金壇儲氣庫發現微滲層,出現氣體漏失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導致中石化金壇儲氣庫的“流産”,上百億投資付諸東流。
楊春和得知後,不顧疾病纏身,臨危受命。他提出利用鹽岩重結晶對儲氣庫進行封堵,並迅速開展金壇儲氣庫關鍵微滲層的重結晶課題研究,微滲層封堵難題被成功解決。
“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坐得下來。對認定的問題要執著,不畏懼眼前的困難和挫折。”這是楊春和經常對學生説的一句話,也是對他17年科研實踐的最好的詮釋。(素材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