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成網路媒體轉型關鍵契機
在資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經濟迅速壯大,成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智慧化”已經成為網路媒體轉型的必然趨勢和關鍵契機。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對此表示,人工智慧時代即將到來,而網路媒體目前處於基於網際網路、PC端和移動端的發展階段,媒需體要抓住智慧化的契機,實現以雲端化實現所有産品資源的共用,垂直化的內容整合,在特定場景實現消費,最後以智慧化的判斷實現供給方和需求方高度匹配。
新華網董事、副總裁申江嬰認為,機器人寫稿,人工智慧協同寫作,將成為未來新聞生産的常態化模式。網路媒體應從技術研發、應用拓展、平臺運作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傳媒創新力、整合力和傳播力,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動能,只有緊盯技術前沿、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才能佔據未來媒體發展的制高點。
一點資訊總編輯吳晨光表示,“智慧化”讓新媒體時代內容生産和分發的權利發生了轉換,這就意味著編輯們也需要轉型,在管理內容時需要具有能夠主動找到優質內容和優質作者的能力,同時也要充分理解人工智慧等分發演算法,産品與內容的關係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提出,人工智慧不僅給新聞的推送帶來了有效性,帶來客戶喜愛的資訊,對資訊的生産分發也有著特別大的影響,因此,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協調專業性價值觀和智慧化理性,是未來智慧化發展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今日頭條媒體合作與發展總經理安娜表示,媒體在人工智慧時代要開放,跟多平臺合作,同時加強優質內容生産。
視覺中國高級副總裁王剛談到,在人工智慧時代,媒體可以充分利用AI技術把版權資訊匯整合一個很重要的大數據資訊,使其進一步增值。
增強國際傳播力唱響中國好聲音
在以“增強國際傳播力唱響中國好聲音”的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經濟地位還遠遠不相符,在國際輿論的格局中遭受誤解、歪曲,甚至是顛倒黑白的情況時有發生。在當前網際網路輿論格局下,中國的新媒體如何發出“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是媒體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副局長劉福廣坦言,傳播中國好聲音是中國媒體和中國企業的共同責任,他認為應該從三個途徑來講好企業故事,做好國際傳播:一是加強和國際國內媒體的交流合作。二是加強企業自辦國際化媒體的建設。三是結合業務發展傳播宣傳。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鐘新提出的關點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應從對象國的需要出發,她建議,講好“中國故事”要強化利他性,將利己和利他結合;將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故事巧妙結合;提供中國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方案。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波表示,為了讓中國好聲音更好地“走出去” 我們一定要多參加國際性活動,即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提議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蘊藏于我們獨有的文化中一起推出去,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在國際交流中,大家能夠更加重視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
中國經濟網總編輯崔軍認為,中國媒體走出去,目前面臨四大機遇,即新媒體的興起、自媒體的興起、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和企業走出去。面對這種機遇,要儘快提升外宣戰略,並創新平臺。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應把經濟外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經濟外宣上要率先實現“大外宣”格局,建立政府、企業丶智庫、媒體、自媒體等的傳播綜合體。
中國日報網總編輯韓蕾表示,我們想真正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還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通過捕捉、挖掘、分析受眾的行為、心理,把握傳播規律和趨勢,加強理論研究。
環球網總編輯朱研認為,好的中國故事應該具備三個標準:細節、解釋、參與。而講好中國故事則需要國內媒體自覺發生,讓中國故事更加入腦入心。
中國網總工程師田玉成提出,唱響中國好聲音要做好移動化、碎片化和個性化這三件事,重視新媒體在對外傳播中起到的作用,採用新技術、新手段,分析受眾新特點,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打造産品。
界面新聞合夥人、副總裁任雪松表示,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媒體要回歸價值本身,多做對企業、對公眾、對政府有幫助、有價值的一些報道。
對企業而言,唱響中國好聲音更多的體現在“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劍秋認為,首先最根本的是企業要練好內功,要打好品質基石;二是借助國家戰略的東風、乘勢而上,把握好“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和機遇;第三,就是企業要加強與媒體的深度合作,共同走向中國好聲音。“中國企業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了鮮活、有力的故事素材,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媒體的放大器讓這些好聲音更快地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