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塞上小城,為什麼得到總書記點讚?

在山西省右玉縣李達窯鄉馬頭山,李雲生在查看松樹的生長情況(7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為了種樹,他陸續從銀行和親戚朋友處借了近百萬元。有幾年春節,結完工人工錢、還完債,他身無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裏吃乾糧。

難走的,還有路。李雲生找到縣交通局,拿出1萬元,希望局長幫著走動修路。交通局長王建了解情況後,堅決地説:“給我錢,就不幫你辦,把錢拿回去,我盡力幫你!”

沒多久,交通局為此打的報告被批准了,路要修了!李雲生流淚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幹部!”

這些年,李雲生陸續投入400多萬元,植綠1.2萬畝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過去了。“現在年收入有10多萬元,兩年後1000畝杏樹就挂果了,收入會可觀。”

眼前的李雲生,氣色紅潤、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歲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樂觀頑強。

萬綠叢中,余曉蘭是那一點紅。

這座塞上小城,為什麼得到總書記點讚?

在山西省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余曉蘭在查看蘋果的生長情況(7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她是青山綠水中滋養長大的女子。1989年,23歲的雲南姑娘余曉蘭跟著退伍的丈夫來到右玉縣南崔家窯村時吃了一驚。

“我的家鄉山清水秀,這裡卻是光禿禿的。”她覺得自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沒想到還有這麼偏僻荒涼的地方。”

她也想過要回去,但“他喝湯,給我吃麵”,丈夫的好讓她走不了。

“我喜歡綠色,做夢都想把家鄉的綠色帶到這裡來。”1992年,余曉蘭和丈夫承包了村裏4000多畝荒山。

沒有水,就到山下挑。一個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擔水五十來次。

為省錢,她吃了10年馬鈴薯稀飯。有一次,她心跳變慢,躺下後站不起來了。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造成了嚴重的低血糖。

遠在雲南的父親、姐姐多次讓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這些樹都是我種的,又長高了;這些小紅果一串一串,紅紅的,可好看了。”説起鍾愛的樹,51歲的余曉蘭陶醉地瞇起眼睛,神情還像當初那個雲南少女。

事實上,與李雲生一樣,余曉蘭的堅持,也源自當地幹部的關愛。

2001年,余曉蘭擔水上山摔倒,扭壞了腰椎,回雲南治療。知道這一情況後,右玉縣委、縣政府寄去了慰問金,縣領導趙向東給她打電話問候病情。

“接到電話,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了。我一個外地人,他們卻把我當親人。”余曉蘭説,“咋也不能讓支援我的人失望!”

就是這樣,右玉幹部為群眾的吃苦耐勞、默默奉獻所感動,群眾被幹部的艱苦奮鬥、關懷呵護所鼓舞。

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樹造林的道路,如檸條般鋪滿右玉大地。

民營造林大戶王佔峰就有著檸條一樣的脾氣。為了種樹,他在石炮溝搭了個窩棚,一住就是18年,被稱為“野人”。

這座塞上小城,為什麼得到總書記點讚?

在山西省右玉縣牛心鄉石炮溝,王佔峰準備去苗圃給樹苗松土除草(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有一年發山洪差點要了他的命,後來是拽住一根樹枝才沒被沖走。“是樹救了我的命!”他種樹的腳步更不停歇了。

樹離不開人,人離不了樹,他們的生命早已融為一體。

人們説,在右玉,一棵樹就有一個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傳奇。

有英雄早逝、有魚水情深、有逐夢不止……近70年來,右玉幹部群眾攜手寫就了這部史詩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編成話劇、道情戲等廣為傳頌。

3

為民初心不改,奮鬥未有窮期

題記

林濤翻捲,繁花遍野。右玉人再次躍開工背,策馬奔騰。

初秋時節,右玉古樸悠然、壯美如畫。

在矗立了數百年的威遠堡上,三五個外地畫家正在揮毫寫生。

右玉風景在油畫界富有盛名。2016年,中國油畫院在右玉開設了國內唯一的寫生基地。右玉也開始建起玉林書畫院和“右玉藝術糧倉”,吸引八方藝術人士。

“雖然很多人知道右玉造林事跡突出,卻不知道右玉這麼有魅力。去年中央美院有四百名學生想來寫生,但寫生基地沒接待能力。”右玉縣文聯主席郭虎遺憾地説,右玉還是“地偏無人知”,發展底子薄。

如今,右玉綠了,也美了,新的困惑卻接踵而來:至今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依然面臨著縣窮民貧等挑戰。“經濟總量小、實力弱、欠發達的基本縣情還沒有根本改變。”右玉縣長王志堅坦誠告訴記者。

殺虎口,雄關巍峨;西口古道,青石痕深。在兩千年的浩蕩歷史進程中,這裡曾金戈鐵馬,也曾商賈熙攘。如今,右玉又迎來“由綠到富”的新挑戰。

這是一張時不我待的考卷——

2016年,右玉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只有2.89億元;全縣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588元,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53%;産業結構單一,農業産業和文化旅遊業尚顯薄弱。

這更是一張滿載期盼的考卷——

樹種滿了,前些年農民大量發展的8萬畝苗木價跌滯銷,存在著“去庫存”難題;多年培育的肉羊養殖業,飽受市場波動困擾,養殖農戶信心受挫;一些民營造林大戶急於尋找“綠裏淘金”的門路。

綠起來之後的路怎麼走?一道飽含時代特徵的命題,期待右玉人回答。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

翻開右玉的歷史,我們發現,如何讓群眾致富一直是右玉縣歷屆縣委縣政府的牽掛。

立足於特殊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右玉縣就成立了燕麥、胡麻等農作物研究機構,力爭提升全縣主要農作物的産量和效益。

八十年代,縣裏制訂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促進農副、儘快致富”的16字方針,並成立了全國唯一的縣級沙棘研究所。

到了九十年代,縣裏大力發展工業企業,以增加財政收入。

進入新世紀後,右玉縣已建成“塞上綠洲”,更加意識到“由綠到富”的重要。

近70載綠色耕耘,右玉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産黨人一脈相承的政治情懷,更是“右玉精神”的核心要義。

解決了生存問題的右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如此迫切。新時期的右玉如何堅持、弘揚和發展“右玉精神”,秉持為民初心,繼續帶領群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萬眾期盼。

記者剛到右玉採訪時,縣長王志堅不在縣裏。他在山西朔州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下,奔赴浙江省安吉縣余村學習——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

“這次調研,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豐富內涵,也意識到我們綠色發展存在的不足之處。”王志堅歸來後深有體會地説,要通過努力,讓綠色産業、綠色生活和生態文明相得益彰。

2016年初,以第二十任縣委書記吳秀玲為班長的新一屆右玉縣委,從前任手中接過綠色接力棒。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指引下,右玉全縣人民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