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災區
下了一場暴雨
希望不會造成新危害
來自甘孜州丹巴縣的張國全,並不是第一次經歷地震。只是相隔十年,他的身份從受災群眾變成了救援者。
2008年5月12日,正在丹巴縣二中讀高中的張國全,經歷了汶川地震。“當時我正在上課,桌上的水杯突然掉在地上摔碎了,窗外的電線桿也晃得厲害,心裏非常害怕。”同樣難忘的,還有他趕回家的路途中,看到兩邊山石不斷滾下時的恐懼。
次年,張國全入伍,“我從小就很崇拜軍人,這也算是實現夢想。”面對地震,面對同樣的滾石飛瀉,他之所以變得無所畏懼,與他身份的轉變有密切關係。
“入伍之後,我們接受得最多的教育就是,要有血性,要不怕苦、不怕累。”張國全説,對於他們來説,救援現場就是他們的戰場,“哪需要我們,我們就應該出現在哪。”
這可能也是他在面對危險時,能夠迎頭向前衝的原因,“真的不需要什麼特別的信念的支撐,當時腦子裏一片空白,就想把受災群眾趕緊救出來。”
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仍然心繫災區,“下午下了一場暴雨,我是從甘孜州丹巴山區走出來的,了解山裏的情況,希望雨水不會造成新的危害。”
千里之外
孩子快滿1歲了
他今年只見過兩次
面對險境,張國全可以無畏前行。然而,想到1000多公里外的妻兒父母,他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還是被觸動。
地震當晚出發救援之前,張國全曾試圖撥打妻子的電話,“但是信號斷了,我打不出去,老婆也打不進來。”途中網路信號出現時,他發出一條朋友圈,“家人親戚朋友別擔心,給你們報個平安,電話打不通。”
不知道什麼時候,妻子終於打通了張國全的電話,“她聽到我聲音的瞬間就哭了。沒有時間好好安慰,我只能匆匆告別:你別擔心,我沒事的。”
入伍9年,張國全不止一次對家人感到愧疚。
張國全所在部隊駐地距離丹巴老家,近1000公里,而距離在巴塘縣工作的妻子,有1000多公里。“過去每年只能跟家人見一面,結婚了領導照顧我們,讓我們把假期分兩次用,一年可以回家兩次。”
2015年,張國全結婚,去年孩子出生,“9月10日,孩子就滿一週歲了。”然而,在這一年中,他只見過孩子兩次,“説不想念是騙人的,但是沒辦法,這麼多年也習慣了。”
對話/
“和我一起參與救援的戰士還有很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你衝過去的時候,不擔心自己的安危嗎?
張國全:
當時腦子裏一片空白,就只是心裏著急,想趕快衝過去把他們送到安全地帶。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得知自己走紅的時候,你有何感想?
張國全:
得知這一消息,我挺意外的,開始還不相信照片中的人就是我,因為當時和我一起參與救援的戰士還有很多。説實在的,我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只是無意間成為眾多救援者的代表,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汶川地震對你影響大嗎?
張國全:
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那裏受到的影響也很大。當時從學校回家的途中,路兩邊也全是滾石,心裏非常害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面對同樣的地震,你這次為什麼可以勇敢地衝上去呢?
張國全:
這與我軍人的身份有關吧。入伍之後,我接受得最多的教育就是,要成為一個血性男兒,不怕苦、不怕累,哪需要我們就應該出現在哪,當時真的沒有多想,算是本能地衝上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曹菲實習生多吉旺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