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清流如許。

“‘一江清水送長沙’,湘江湘潭段大部分時間保持在Ⅱ類水標準。”湖南省湘潭市環保局副局長李莉介紹,近幾年的湘江湘潭段水質保持得很好,與竹埠港工業園區的治理工作不無關係。過去,這段湘江是彩色的,化工企業排出的污水五顏六色,都説不出是劣幾類水了。

把脈污染情況,因地制宜治理

李莉提到的竹埠港工業園區,位於湘潭市岳塘區,沿湘江東岸分佈,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初,原有28家化工企業,區域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核心化工區面積約為1.74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被確定為優先發展的全國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被批准為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産業基地示範區。

古人曾讚:“湘江水清無古今”,怎能讓湖南的母親河如此“披紅挂彩”呢?2013年,竹埠港工業園區治理項目被列入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2014年9月30日,岳塘區將28家化工企業全部關停。

據統計,這些化工企業全部被關停後,該地區每年減少排放廢水約264萬噸、二氧化硫約6000噸、工業廢渣約3萬噸(其中含鎘、鉻、鉛、錳等重金屬),保障了當地和湘江中下游地區居民飲用水安全。

污染企業關停後,污染物增量沒了,但存量仍在。園區內的土壤、地下水仍殘留大量有毒重金屬,存在污染風險。但治理這些留存污染物不僅難度大、工作量大,而且成本極高。

首先要算經濟賬,否則極有可能做成“爛尾工程”。為此,岳塘區政府專門做過調查。例如,某地有家村辦化工廠,佔地僅100畝,投産沒幾個月,就因鎘污染問題被關停。但要將被污染的土壤完全治理乾淨,達到耕地標準,需投資上百億元。“這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竹埠港化工園區的治理,絕對不能走這種不計成本的‘死路’。”湘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巍威説。

“採用風險管控的辦法,分片、分級處理,能有效管控治理成本。”李莉表示,先把脈、後治理,把污染物分佈情況調查清楚,繪製出污染地圖,因地制宜來處置:污染過於嚴重的地方,將重金屬固定後,可以種上草木等,不允許再去搞開發;對於污染較輕的地方,可以用較小的成本來治理,然後開發成商業用地;對於有可能污染地下水的地方,可以鋪上防滲漏的底墊等。

作為湘江流域8個重點治污點之一,岳塘區遇到了不少難題。此前,治理區仍有受污染的地下水持續流入湘江,處理難度也很大。經過實地勘查,施工方終於找到園區所有地下水的匯聚處,並建起一座污水處理廠來集中處理。曾有一家中標企業,因多種原因,承建的污水處理廠處理水質不達標。對此,岳塘區沒有任何猶豫,果斷更換企業,要求新企業用新技術進行處理,直到達標排放才罷休。“治污不能講情面,來不得半點妥協。”一位施工負責人表示。

實施“綠心”計劃,助力産業轉型

土壤修復不僅僅是一個環境保護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如何利用經過修復的土地,收回鉅額資金投入、彌補支柱産業損失?這是一個大課題。

“騰籠換鳥”行嗎?修復後讓人有顧慮的土地、600萬元/畝的地價,早就把“鳥”嚇跑了。

其實,發展之路“近在眼前”。岳塘區距離長沙20公里,距離株洲10公里,位於“長、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位置,且水陸交通便捷,具有發展商貿、物流、旅遊、金融等服務性産業的區位優勢。

“‘退二進三’(退出第二産業,發展第三産業),實施‘綠心’計劃,是最適合岳塘區的綠色發展之路。”岳塘區區長陳愛民説,岳塘區不僅僅是“長、株、潭”的地理中心,剔除污染産業後,也成了“長、株、潭”的後花園、名副其實的“綠心”。

思路對了,發展就快了。在“綠心”的引領下,一大批商貿、物流、旅遊企業被吸引過來。數億元的“綠色資本”進來了,建起了一個佔地5000多畝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湘潭盤龍大觀園,不僅解決了3000多人的就業問題,還吸引了上百萬人次遊客,為岳塘區其他服務性産業發展聚集了人氣。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中國(中部)岳塘國際商貿城也進來了,總投資約1000億元,建成後將是我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集群及一站式採購商貿物流中心。

“誰先治污,誰先受益,誰就能獲得先發優勢,這是岳塘區最大的收穫。”岳塘區經濟開發區産業局局長趙暢表示,實踐證明,污染治理不是發展障礙,反而是産業轉移、産業轉型和綠色發展的契機。比如,光“岳塘國際”這一家企業就能上繳幾億元稅收,解決四五千人的就業問題,更不用説還有入駐的453家物流企業和其他服務性企業,比原來的化工園區不知道強多少倍!

一條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