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訪

五花海能否恢復“色彩”?

專家稱水面渾濁是暫時

在徐錫偉看來,完全失去曾經色彩的五花海,是由於石頭崩塌下來的渣滓和灰塵、樹葉進入湖中造成的,“這是暫時的”。

他表示,五花海的顏色是由於鈣華在水底沉澱而形成,而水流經的地方“都是白頁巖和石灰岩,下雨後自然會繼續沉澱。它的源還在,以後清理和沉澱了便可恢復。”

至於已決口乾涸的火花海,徐錫偉認為,通過人工填補好壩是可以適當修復的。但他並不建議人工修復,反而建議今後在景點旁邊放置原來的照片,並配以講述這次地震故事的文字,“所有的景點事實上都要講故事,這樣或許更好。”

此外,徐錫偉認為,此次地震對九寨溝造成的最嚴重破壞不是景區,而是交通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治理難題。“今後交通要重新清理和恢復會比較難,好多路都需要重新修,本來就不好修,又塌掉很多。”

地震過後的災害可能會持續。徐錫偉以汶川地震舉例,受汶川地震影響,龍門山地區直到現在,下大雨時很多地方還會有滾石,此時汶川地震已過去9年,周邊地區仍未完全穩定。他推測,“8·8”地震後,九寨溝要經歷一個從活躍到穩定的週期,這個時期可能會持續十幾年。

景區重點隱患為何?

落石滑坡將成治理難題

九寨溝山高谷深,地勢陡峭,地震後泥石流、滑坡、垮塌等次生災害成為隱患。

廣東財經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前院長唐曉春曾研究九寨溝流域自然環境長達十餘年,在他看來,經歷過這次震中就在流域內的7.0級強震之後,崩塌、滑坡和遇暴雨後出現較大規模的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地貌,會在比較長一段時間內威脅九寨溝道路、建築物及遊客安全。

震後走訪九寨溝的徐錫偉告訴記者,因為地震後余震不斷,仍然可能引起大量崩塌,“大大小小的落石、滑坡是今後最嚴重的隱患,如何治理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徐錫偉進一步解釋道,九寨溝溝谷深而陡峭,地震鬆動了表層的岩石,使本身結構變鬆散,將來一旦余震或大雨,很容易出現崩塌滑坡。

至於災後應重點排查的區域,徐錫偉認為,發生過崩塌的地方就是未來復發的重點區域。

如何治理次生災害?

專家稱分批次開展治理

對於強震及其引發的崩塌、滑坡和可能産生的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據唐曉春分析,“會在今後若干年(至少5年)內不同程度地威脅或危害九寨溝旅遊安全。”

唐曉春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參與過對九寨溝流域21條溝的10餘年的泥石流防治工作,在他看來,災後次生災害的治理,針對九寨溝地震産生的大量鬆散岩土體,必須用工程措施進行控制和治理。

同時,需加強對九寨溝景區的崩塌、滑坡和可能的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科學研究,儘快制訂九寨溝流域山地災害防治規劃,有重點、分批次地開展九寨溝景區山地災害工程治理,以保障未來旅遊安全。

此外,他還強調,應儘快查清這次地震新産生崩塌和滑坡危險點以及可能産生泥石流的溝谷;也要查清流域內以前老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否有復活的情況;全面統籌考慮九寨溝的地震後的次生山地災害防治。

■ 五問景區修復

此次地震對九寨溝生態破壞程度如何?震後恢復如何保證生態優先?應採取人工恢復還是等待自然恢復?大熊貓棲息是否受到影響?昨日,新京報記者就前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追問1

地震對九寨溝生態有何影響?

專家:對原有景觀造成巨大破壞

此次地震對九寨溝的生態影響如何?86版《西遊記》取景地之一——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岩體垮塌,是否還有恢復可能?環保專家彭應登認為,九寨溝是非常典型的具有美學價值的景觀生態,這次地震對九寨溝原有景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彭應登説,棧道、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恢復不難實現,遵循一個原則,即不破壞景觀和污染環境。景觀生態修復要符合生態修復原則,儘量保持生態原貌,遵循自然修復、生態優先的原則。

至於諾日朗瀑布是否有可能修復,他認為,受損的景觀只能修復,不能恢復,而斷流的瀑布要通過生態修復來進行復原,幾乎不可能。

追問2

如何保證生態優先?

專家:避免使用人工材料和建造人工工程

九寨溝地震救災指揮部曾表示“將保證生態優先”。對於如何做到生態優先,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何思明認為,九寨溝震區包括壩體景觀和水的修復,水的修復可以通過清淤以及對坡面的泥土等進行攔擋來實現。

何思明強調,修復的時候應生態優先,盡可能就地取材,避免使用人工材料和建造人工工程,保持自然風格。

“完全恢復到以前是不可能的,這本身就是種自然的力量,順著走就行。”彭應登説,地震也是景觀形成的因素之一,不用特意進行人為改變。像被破壞的長城、圓明園等,本身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景觀。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