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在漳扎鎮的災民安置點,民宿及酒店工作人員和部分居民在道路旁等待乘車離開。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科學指揮、協同作戰——構築“陸空立體”的安全疏散網路

面對突發地震災害,需要全力投入搶險救援,也需要科學高效的指揮調度。重災之後,24小時內完成6萬餘人疏散轉移,是一場科學救災、協同作戰的重大考驗。

轉移,貴在迅速有效行動。

地震發生後,四川公路、鐵路、民航部門密切配合,緊急應對,從陸路到航空、從車站到機場,迅速架設起轉移人員的立體安全通道。

震後28分鐘,第一架民航飛機從九黃機場起飛,當第一架從成都飛赴九寨黃龍機場的飛機滿載乘客返回成都時,朝陽剛剛升起;震後67分鐘,成都繞城、都汶、綿廣等十余條高速公路開啟救援通道;震後110分鐘,第一支救援力量在平武集結向災區挺進……

轉移,貴在科學有序疏導。

“為了保障道路通暢,一定要管好往裏進的車。”地震發生後,九寨溝縣應急辦主任吳劍領到了省公安廳的明確指示,要在有限的通道上從遠端、中端、近端分別進行交通管控。

“除了只出不進,我們還根據災情實際,以‘輕重緩急’為原則,安排進入災區的車輛。”四川省政法委書記、抗震救災副指揮長鄧勇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説,交通管制期間交警部門只對災區最急需的救災物資運送車輛放行,其他的車輛一律要為疏散遊客讓道。

九寨溝縣旅遊發展局副局長蔡宏面對的情況更複雜:在喜來登國際大酒店,地震當晚一些遊客很驚慌,許多自駕遊的遊客準備自行開車離開災區。

“當時正是淩晨,又剛剛發生地震,外地遊客本來就對道路不熟悉,貿然開車離開風險更大。”蔡宏趕緊組織工作人員和交警耐心勸阻,直至交警部門通知道路安全有相應保障後,才安排自駕車的遊客有序撤離。

轉移,貴在保障細緻到位。

  8月9日,待轉移群眾正在登上大巴車。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災區人員轉移,最重要的是保持通道暢通,最擔心的是後續災害導致通道被切斷。為此,當地公安和武警及時會商,部署搶通力量,一方面組織武警搶險隊集結待命,一方面組織交管部門和大型施工企業調集應急搶險隊伍和挖掘機、裝載機等機具設備,時刻待命。

同時,當地專門組織力量在相關鐵路和公路重點路段,按照“全面拉網、不留死角”的原則對橋梁、隧道等重點部位的安全隱患組織全面排查。

轉移,貴在全社會守望相助。

地震發生後,民政部及時向媒體發佈資訊,提醒公益組織和志願者謹慎前往,將救援通道讓給專業救援力量。在災區,現場志願者迅速集結起來,有序為遊客服務。

為了保障交通通暢,在重要疏散省道上,除拉著警笛呼嘯而過的救護車和應急通信保障、電力保障、消防車輛外,基本沒有進入景區的社會車輛,遇有載有傷員的救護車輛駛往醫院方向,社會車輛紛紛停車讓行。

在這場重大災害和緊急疏散中,有一個群體被熱心的網友紛紛點讚——各個團隊的導遊。地震發生後,災區到處是導遊呼喚尋找遊客的聲音,有效地制止了恐慌、穩定了情緒。一則《什麼是導遊?地震面前,臨危不亂,旗幟高舉,尋找遊客,不離不棄!》的帖子,在朋友圈裏刷屏。

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轉移”,閃耀著科學的光芒、人性的光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