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小康,內蒙古駿馬奔騰;實現偉大夢想,內蒙古使命光榮
8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作為採訪記者親歷會場,我印象最深的有這麼幾個細節:慶祝大會上,當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題詞揭開,全場自發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文藝演出,既有安代舞、馬頭琴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表演,也有漢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不同民族的節目精彩亮相;觀眾席上,身著各式民族服飾的觀眾坐在一起,和諧融洽、和樂且湛。這些細節,如同內蒙古民族團結的一個具象符號。
作為我們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的民族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也成為內蒙古70年發展最鮮明的特徵。在草原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60年代,上海曾有3000多孤兒送往內蒙古,當時他們被稱為“國家的孩子”,蒙古族養父母們像對待親生兒女般將他們撫養成人,親如一家。成長于包頭市達茂旗的查幹朝魯就是其中一員。如今,他已經成長為一名蒙漢兼通的優秀民族幹部。今天的內蒙古,生活著55個民族2511萬人,各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真正做到了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同時也是內蒙古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證。70年來,內蒙古生産總值增長642倍、每人平均增長近145倍,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支撐這些宏大數據的,是普通人有血有肉、蓬勃向上的生活。在蘇尼特左旗的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寶力道巴特爾用節能環保材料搭建新家,通過監控電視坐在家裏放牧;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鄂溫克族人做起了馴鹿旅遊和民族文化創意産業的文章,歡迎遠方客人;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人用現代機械耕耘著自己的土地,憧憬著秋日的豐收……幾千年曆經風雨滄桑的古老草原,正在與現代文明全方位結合,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內蒙古能取得這樣的發展成績,離不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制度紅利,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並明確提出“守望相助”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在對接祖國發展大局中尋找發展機遇,激發出發展新動能、新機遇。在內蒙古4261公里邊境線上,共有18個對外開放口岸,其中包括中俄最大陸路口岸滿洲裏和中蒙最大陸路口岸二連浩特。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佈局,內蒙古的發展正在進入新境界。
心連心,一家親。除了自身堅持不懈的奮鬥,內蒙古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援與幫助。1996年,北京與內蒙古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20多年來,兩地的互動交流未曾中斷,不斷釋放出對口援建制度的優越性。首鋼、京煤、燕京啤酒等企業項目落戶內蒙古;伴隨著“網際網路+”大潮開啟,京蒙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在草原落地,入孵企業400多家。有中央的關懷,有各地的幫扶,有自身的奮鬥,內蒙古的明天會更好。
周恩來總理曾經指著地圖對烏蘭夫同志説,內蒙古的形狀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今天,決勝全面小康,內蒙古駿馬奔騰;實現偉大夢想,內蒙古使命光榮。(作者為本報內蒙古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