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減災所所長王暾,2012年他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中國首個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九寨溝地震後,四川多地電視臺、政務微網志發出預警;此系統為國內唯一實際應用,已覆蓋31個省份。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

一段網路視頻顯示,同屬阿壩州的汶川縣電視臺提前發出地震預警。正在播放的電視節目變成一段藍底白字的地震預警畫面,顯示文字“地震預警系統,四川省九寨溝正在發生地震,汶川有感,請做好避險準備”,語音播報從40多秒開始倒計時。此時,視頻拍攝者所在房屋頂部的吊燈在微微晃動。

新京報記者連線了汶川縣電視臺,總編室一位付姓工作人員説,這套預警系統由當地地震局免費安裝,與汶川縣的電視數字終端相連接,一旦發生地震,電視信號會自動切斷,發出警報,提醒市民撤離。

在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工作的楊麗冰也聽到了預警。昨晚她正在公司加班,“突然響起像防空警報一樣的廣播聲音倒計時”,她聽到的第一聲是47,“很尖銳的女聲”。她記得,大概倒計時了十幾秒以後,辦公室就感覺到搖晃了。

楊麗冰説,最開始他們同事還在開玩笑,説難道是空襲了,後來發現是地震,“全辦公室的人拔腿就跑”,沿著辦公樓的安全通道去了相對安全的場所。

此次地震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預警,隴南市提前19秒收到預警;包括汶川電視臺在內的媒體、“四川科技”等近20個政務微網志發佈了地震預警資訊。

此次地震預警的“功臣”,是阿壩州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

汶川縣防震減災局一位孫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套地震預警系統是在汶川地震後安裝的,在汶川首先開通,推廣到周邊多地,已經運作了三四年時間。

9日上午,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減災所所長王暾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是國內唯一一個實際應用的地震預警系統;減災所與各地市縣防震減災部門(地震部門)聯合建成了延伸至3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里,覆蓋中國地震區人口90%(6.5億人)的全球最大的地震預警網。

不過,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殷海濤博士曾撰文指出,因為“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只有一字之差,公眾經常會混淆。根本區別在於,地震預測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出,而地震預警在地震後發佈。

王暾坦言,這套系統確實只能做到地震預警,而不是地震預測。

和地震波賽跑

新京報:請你介紹一下這次九寨溝地震的預警情況。

王暾:這次地震,我們減災所通過和阿壩州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給成都市提前71秒預警,給隴南市提前19秒預警;四川省廣元市、成都市、綿陽市、阿壩州,甘肅省隴南市,陜西省漢中市6個地區的11所學校提前5秒-38秒發出預警。

新京報:地震預警運用了怎樣的科學原理?

王暾:簡單來講,就是打“時間差”這張牌,和地震賽跑。電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地震波的速度是每秒幾公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震中發生地震後、地震波傳到各地之前,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

新京報:地震預警的過程和機制是怎麼樣的?

王暾:我們和各地地震局等政府部門,共同建立地震預警系統。這個系統分為四個環節:地震監測、預警資訊産生、預警資訊推送、預警資訊接收和應用。

我們和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在可能發生地震的、人員密集的地方佈置感測器,實現地震監測。當地震等級大於安全預設、也就是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就能搶在地震波傳到各地之前,通過電波提前幾秒、幾十秒,通過微網志、電視、電梯、地鐵等渠道推送預警資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