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化扶貧”確保惠民生
在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北甘旗村“養牛大戶”張順的家裏,挂著三張泛黃的照片,記錄著他從過去到現在的養牛環境變化,而對於張順來説,讓他感觸最深的則是自己從“貧困戶”到“養牛大戶”的人生轉變。
“我哥身體不好,家裏一直靠我養牛過日子,我記得九幾年那時候,交易市場都不規範,還得自己去瀋陽賣牛,搭上路上的費用,一共沒幾頭牛,一頭牛也掙不了幾百塊,日子真沒法過。”張順回憶説。
201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科左後旗開展了貧困嘎查村、貧困戶的調查摸底和建檔立卡工作,張順被確定為貧困戶,而他的脫貧致富之路也就此鋪開。
明確“扶持誰”,更要明白“怎麼扶”。在科學制定脫貧攻堅規劃的前提下,科左後旗突出主導黃牛産業扶貧,2014年以來,通過自治區扶貧“三到村三到戶”項目為6679戶貧困戶建設棚舍40萬平方米、窖池9.5萬立方米,購進黃牛4.5萬頭。
甘旗卡鎮北甘旗村“養牛大戶”張順脫貧致富。(人民網孫陽攝)
“銀行每頭牛每年給我貸款6000元,政府每年還給每戶貧困戶5萬元用來養黃牛。”張順説,自己養不了牛的,錢還可以交給政府由政府來代養分紅。“我從小就養牛,當然自己養,現在我這兒80多頭牛,基本都是西門塔爾,一年收入得有30多萬。”
這兩年,張順不僅告別了“貧困戶”的身份,還通過與伊胡塔黃牛交易以及科爾沁牛業的合作,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
依託科爾沁牛業“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張順從交易市場購到牛犢,經過9到10個月的育肥,3500左右的養殖費用加上他的勤勞和經驗,賣給科爾沁牛業的價格能達到1萬多元。
産業扶貧不僅要有好政策,還需要社會資源的廣泛參與。依託科爾沁牛業等旗內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科左後旗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産業化經營模式,採取入股分紅、寄養託管、承包租賃、貸款擔保等形式,密切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特別是貧困戶的利益聯結,豐富貧困戶資産收益形式,確保沒有勞動能力的1300戶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養牛戶一旦面臨資金問題,這些龍頭企業會提供貸款擔保,雙方簽訂養殖和收購協議,不僅能幫助農牧民解決就業和生計問題,也能幫助企業自身拓展‘牛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張大力表示,黃牛産業是旗縣的優勢産業,政企聯手盤活社會資源,讓黃牛産業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2014年以來,科左後旗集中解決了3.17萬貧困農牧民的穩定脫貧問題,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5.25萬減少到17718人,貧困發生率降低了將近11個百分點。在這個過程中,牛産業主導的惠民生工程,成為了重要的脫貧攻堅動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科爾沁草原的雄渾與壯闊,給科左後旗人帶來了天生的豁達與樂觀,他們愛著這片土地,更深愛著與他們共同生長並帶給他們財富的黃牛。
在科左後旗,“黃牛之鄉”的故事還在繼續,轉型發展的路途也將越走越寬。(記者白建平 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