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6日電 題:八千里北疆邊關70年安寧——內蒙古輝煌70年系列述評之安全屏障篇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劉懿德

5日一早,晨曦照得呼倫貝爾大草原一片火紅,牧民呼本吉胡腳蹬皮靴,身著迷彩服,腰間挂著對講機,手臂上套著“牧民哨兵”的紅袖標,騎上摩托車出發了。他開始了每天一早的巡邏。這裡是位居內蒙古東部的新巴爾虎左旗諾門罕布日德嘎查,夫妻加孩子一家4口人居住的蒙古包,距離中國和蒙古國邊境不到2公里。

在內蒙古漫長的8400余裏的邊境線上,像呼本吉胡一樣的“牧民”哨兵有3800多人。他們和廣大的解放軍指戰員、公安邊防民警,以及各族群眾,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守邊、護邊、固邊、穩邊,織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邊境安寧的“三道防線”,歷經70年風雨牢不可破,築起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屏障。

地處北疆,毗鄰俄羅斯和蒙古國,內蒙古8400多里長的邊境線橫亙東西,穿越林海、草原、戈壁、沙漠,素有八千里邊關之稱,雄踞祖國正北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國必有邊,邊必設防。從最初的“三頂帳篷一口鍋”的哨所,到如今的資訊化功能俱全的哨樓;從原來單一的徒步、騎馬巡邏,到現在的科技防控、陸空立體巡邏;從“融冰化雪就幹饃”的艱苦生活,到現在肉蛋奶果蔬俱全的“營養型”伙食……70年來,幾代人的建設、奉獻、犧牲,八千里邊防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轉強、從落後到現代的歷史跨越,北疆邊關更加堅固,國之脊梁更加堅強。

在靠近邊境的管理區,呼本吉胡等邊民群眾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負責面上的管控,諾門罕布日德公安邊防派出所負責塊上的管控,靠近邊境的線上管控則由邊防部隊來承擔。諾門罕布日德公安邊防派出所所長闞明輝説,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情報互通、資源共用,聯防聯管、聯治”的局面。

內蒙古擁有36萬平方公里的邊境管理區。闞明輝説,穩固好這片全國面積居於首位的邊境管理區,必須讓群眾參與其中,才能鑄就平安基石。

每座氈房都是固定的哨所,每位牧民都是流動的哨兵。“邊境堡壘戶”“蒙古包哨所”像珍珠一樣撒滿綠色草原。呼本吉胡除了早晚固定巡邏外,平時一邊放牧,一邊巡邏,派出所為此專門給他配了一架望遠鏡。

為了打擊邊境地區時有發生的偷盜、挖草藥、走私、偷渡等違法行為,軍警民聯防組織建立“草原110”等集發現、預防、控制、打擊違法犯罪和服務群眾于一體的資訊化平臺,讓草原上的群眾成為“千里眼”“順風耳”。近年來,內蒙古有關部門依託1000多個群防群治組織,累計查破各類案件3700多起,群防群治組織成為邊境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守駐邊軍警依託聯防地帶,織成了“走訪不漏一家、摸排不漏一人”的無形之網,並定期開展聯合清邊行動,對可疑人員和違法分子進行圍墻化封堵。2012年以來,內蒙古共在邊境地區排查可疑人員近1700多人次,查獲涉嫌偷渡人員130多人次。

邊境地區時常會發生各種糾紛矛盾,特別是近幾年廠礦企業進駐,牧企糾紛日漸增多。內蒙古逐步摸索出“警地聯勤”的工作模式,由公安邊防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聯合處置,既讓首先到場的公安邊防民警能及時控制事態,也破解了公安邊防民警執法權有限的難題。目前這種工作模式已在牧區化解矛盾糾紛8000余件,消除群體性事件苗頭隱患100余起,成為邊境牧區社會和諧穩定的法寶。

交通不便、大雪封路、遇到疾病……邊境牧民經常遇到實際困難。但到關鍵時刻,部隊官兵和公安邊防民警就會出現在牧民面前,幫助他們開路、救人、送藥和食品等。巴彥淖爾市公安邊防部門啟動“愛民固邊直通車”工程,為牧民代購物品、送貨到府,節省了邊境牧民的時間和成本,也為留守老人、困難群眾解決了燃眉之急。近幾年,部隊官兵和公安邊防民警救助遇險人員1650多人,參與撲救火災380多起。

同樣,當部隊官兵和公安邊防民警遇到困難,牧民會給他們指路、提供食物、住進蒙古包。軍警民三方就在這樣的交往中建立了魚水深情,心連心、手拉手,共同守衛邊疆。

政府積極改善邊境牧民的生活生産條件。近幾年,阿拉善盟投入大額資金,為100戶邊境牧民解決脫貧致富、就學就醫等困難。

晚霞染得草原一片金黃,呼本吉胡騎著摩托車歸來,妻子和孩子站在蒙古包前迎候著。夜色中,一家人喝奶茶、吃羊肉、聽歌曲,享受著草原美麗、寧靜、安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