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革命老區華鎣市是四川省首批“摘帽”的5個貧困縣之一,全市有2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對象6394戶17397人,79%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地質災害區、採煤沉陷區、旱山區、渠江洪災淹沒區“四大特殊貧困類區”。面對脫貧奔康最難啃的“硬骨頭”,華鎣市政協號召全市政協委員、工商界人士“我為脫貧攻堅做件事”, 在“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信念中,該市政協委員、工商界人士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

華鎣山領創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薛超派人冒雨給陽和鎮鴿籠山村貧困村民祝春淑送加工電子産品的原材料。(邱海鷹 文/圖)

薛超:把“扶貧車間”辦在貧困戶家中

在華鎣市工商界,一提起“電子達人”薛超,無不樹起大拇指:他7年前從深圳來到華鎣市,創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技術的華鎣山領創電子有限公司,其産品成功打入南韓、日本等海外電子市場。不僅如此,他還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地方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率先在華鎣市領創“扶貧車間”,並把車間建在貧困戶家中。

“扶貧不光是黨和政府部門的事,也不只是黨員幹部的事。它是一項社會工程,人人都應該參與,都應該盡一份力。” 薛超深有感受地説,“我從深圳到華鎣創業,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給了我大力支援,人應該懂得報恩。況且,我還是一名政協委員!”

薛超介紹,他從2013年開始就決定:在企業招收員工時,儘量向弱勢群體傾斜,目前企業在崗員工80%以上是留守婦女、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鄉富餘勞動力。2015年春天,創造性實施“居家靈活就業”工程,在陽和、高興、祿市、古橋等地處偏遠的農業鄉鎮,採取“送活兒到家”的方法,在貧困戶家中創建車間:先對有意向從事産品加工的貧困群眾,採取集中或分散的技能培訓,然後派專人把加工所需工具和原材料分別送到貧困群眾家中,待産品加工好後,定時派人回收,並支付工資。

“他們不僅把加工的原材料派人送到家,還按時派人來把産品收回去,我們一點兒錢都不出,只管做活兒,安逸得很。”一提到薛超實施的“居家靈活就業”工程,高興鎮高興村貧困村民張雪梅讚不絕口,“就連每月的工錢,他們也如數送到家中。”

陽和鎮鴿籠山村殘疾人祝春淑説,“我腿腳不方便,做不了重活,由於沒有收入,家裏日子艱難。從前年冬天開始,薛老闆他們送活兒到我家,活兒既輕鬆又簡單,足不出戶就可以每月掙2000多塊錢。”

目前,薛超領創的“扶貧車間”,已帶動華鎣市212戶貧困家庭年均增收1.3萬多元。

華鎣市高興鎮高興村貧困村民張雪梅(左)高興地數著華鎣山領創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薛超派人送到家中的工資。(邱海鷹 文/圖)

許永平:帶領貧困群眾種出“綠珍珠”

望著光禿禿的荒山逐漸被嫩綠的花椒苗披上綠裝,華鎣市觀音溪鎮跳石溝村村民王秀英不無感慨,“我們村很偏僻,稍有勞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不少土地都荒著,太可惜了!”王秀英一邊説一邊用手指著介紹,“那一大片以前都是常年荒起的,雜草比人還高。今年春天,多虧了許老闆來搞開發,推平了山包包,翻耕了荒著的地,帶領我們栽種了1000多畝花椒苗。”

王秀英還介紹,自從許老闆進村搞開發,她們村上的人幾乎都到基地打開掙錢,開始平整土地、修公路、鋪便道和栽苗子、施肥、除雜草。“我們每天在家門口,就可掙到七八十塊錢呢!”

王秀英所説的許老闆叫許永平,是華鎣市政協委員、恒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跳石溝村是我今年新建的花椒基地,這裡地處邊遠,産業發展薄弱,又是貧困村,我選擇這裡建産業基地,可給鄉親們找點事幹,掙幾個錢。” 許永平説,“目前開展的脫貧攻堅活動是一件大事,況且我是一名政協委員,更應該為脫貧攻堅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許永平介紹,他建的産業基本上在貧困村。2015年,聽説祿市鎮大坡老村正在尋找産業致富的業主,正在鄰村六水溝村發展青花椒種植的許永平,主動來到大坡老村,決定帶動村民增收。並承諾了用工優先考慮本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戶,還同意了該村集體利用19.9萬元的産業發展週轉金入股。目前,大坡老村近半數貧困對象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村集體每年可獲得收益3.3萬元,使該村上長效扶貧有了財力保障。

今年,許永平帶動祿市鎮六水溝村農民利用撂荒地、山坡地種植的800畝特色農産品 “綠珍珠”---“九葉青花椒”喜獲豐收,畝産達400公斤,每公斤批發價16元,總産值達510多萬元。他還帶領六水溝村128戶農戶發展無污染蔬菜和藥材種植,僅今年春天在300畝剛收穫蔬菜的土地上間種的60萬株婺源黃菊,農民戶均增收達8000余元。

 “目前,我的産業基地遍佈跳石溝、大坡老、六水溝、小驢山、月亮坡等村,種植花椒、菊花、黑桃等達5000多畝。”許永平自豪地説,“這些産業基地,解決長期用工人員達120余人,季節性用工人員600余人,每人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産業惠及2個貧困村和3個非貧困村,幫助近100戶貧困戶依託産業發展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

許永平於今春在華鎣市觀音溪鎮跳石溝村利用荒山荒地開發的“綠珍珠”--- “九葉青花椒”基地。(邱海鷹 文/圖)

王仕榮:修橋補路福祉鄉親

“我的祖父、父親都樂於做善事,我也希望能夠延續他們樂善好施的精神。”華鎣市政協委員、華興建築公司董事長王仕榮堅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不僅能幫助別人走出困境,也能鑄就一種精神融入到企業、家庭中,最終實現自身的超越。正因為如此,他始終堅持做善事,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 

2015春節,王仕榮回老家高興鎮馬家嘴村途經一條小河時,見一對趟河而行的爺孫,由於雨天石頭濕滑跌倒在河中,所幸河水不深,才未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當時的場景讓路過的王仕榮看得驚心動魄,也給了他極大的觸動:如果這條河上有座小橋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危險的事兒,也能給平時往來的村民帶來多大的方便呀! 

這條河溝連接馬家嘴村和葛馬橋村,是兩個貧困村之間的一條必經之路,但由於沒有橋,兩岸村民只能踏著河中裸露的石塊過河,交通出行都很不方便。兩村都商議過修橋,但因為缺乏資金,提出的方案都只能擱淺。在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王仕榮當即決定投資10余萬元,修建了這一座寬5米,長10米的橋,了卻了村民們多年的夙願。後來兩村村民把這座橋親切地稱為“母親橋”。 

“王老闆支援家鄉的實際行動,遠不止於此。”據華鎣市高興鎮馬家嘴村村幹部介紹,近年來,王仕榮在村裏先後捐資修建了“母親一橋”和“母親二橋”,還將村裏約4公里的泥土路改建成了水泥公路,讓村民告別了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投資了近50萬元,將一處垮塌的小水塘擴建成佔地20余畝的大型蓄水池,解決了周圍200戶村民的生産生活灌溉用水難題。  

“致富思源、回饋社會,是每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現在我條件好了,理應為家鄉、為社會作貢獻,帶動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王仕榮告訴,他將繼續關注家鄉發展,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回報家鄉,為家鄉多辦好事、實事,讓家鄉人民早日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