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4日晚,第十七次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視頻會議召開。本次交流會,嘉善、蕭山、慈溪、瑞安、諸暨、龍遊6個縣(市、區)委書記圍繞學習貫徹省黨代會精神,緊扣“統籌發展與協調發展”主題,分別在主會場和分會場發言,作了工作交流。本報今天刊登交流會發言摘要。
牢記習總書記囑託 全面建設“四區一園”
嘉善縣委書記 許晴
嘉善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全面貫徹“八八戰略”,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先後謀劃實施示範點建設方案和示範點發展改革方案,示範點建設任務從“三區一園”升級到“四區一園”。
1、堅持經濟發展第一要務,破立結合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騰退低效産能,轉出發展空間。剎車停批、整治淘汰、提檔升級,實現從膠合板到傢具製造再到品牌家居的轉型。以點帶面持續實施騰籠換鳥,地毯式開展低端行業整治,推動企業向園區集聚,四年來騰退土地空間12245畝;持續實施“機器換人”,木業行業成為全省行業“機器換人”試點;持續實施工業企業績效評價,對所有工業企業進行ABCD分類管理,實施差別化政策,已有629家企業主動退出,要素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
堅持引大育強,實現産業升級。堅持龍頭帶動,引進富鼎、富通、格科微等大企業,實現從電子電聲向高端電子資訊和光通信産業的提升,堅持扶強扶優,培育晉億、田中精機等一批上市企業,帶動五金機械向先進裝備製造轉型,主導産業持續壯大,規上工業産值突破千億。
搶佔人才高地,激發創新動力。投入4億元,建設科創中心,引進科研院所,構建創新鏈條;建起歸谷科技産業園,吸引海歸人才,推動智慧創新;設立上海人才創業園,吸引上海科技人才,激發區域合作創新。
2、堅持接軌上海第一戰略,借智借力實現小縣大開放。接軌上海,推動開放發展。立足做大發展平臺,以大平臺對接上海,推進招商引資“一號工程”,90%的內外資直接或間接從上海引入,連續15年進入全省利用外資十強縣。
擁抱上海,推動同城發展。對標上海品質,2013年高標準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高鐵新城,專門設立縣人才創業服務中心、創業基金,完善人才公寓、幸福水街等配套服務,吸引上海人才來善就業創業。還開通省際公交、通勤巴士,開展學校、醫院合作,發行上海嘉善旅遊都市卡、取消上海移動漫遊費、021電話號碼覆蓋全縣。
服務上海,推動合作發展。主動服務配套,走出了“研發在上海、孵化轉化産業化在嘉善”的新路子。2015年嘉善與上海簽署了太浦河飲用水水源地共建共用協議,兩地互為備用水源,既節約了資金,更深化了合作。去年又與上海金山區合作共建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3、堅持統籌協調第一路徑,推動城鄉實現共同繁榮。在基本實現城鄉規劃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三個一體化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城鄉全面深度融合,去年嘉善城鄉居民收入比已達1.69:1。
突出中心鎮建設,縮小“城鄉之差”。以農房改造集聚為切入口,在姚莊鎮試點穩步推進農民帶地帶權進城,這幾年,姚莊鎮先後建成體育館、客運中心、濱河公園等一大批公共設施,各種體育賽事、文化活動長年不斷,農民與城市居民同享公共服務。在試點帶動下,全縣農房改造集聚率達40%。
突出中心城區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彰顯“城鄉之別”。中心城區,以功能增強城市吸引力,以業態增強城市集聚力,正在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農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起點,先做“盆景”再連“風景”,並以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引領,把全縣打造成獨具江南水鄉魅力的大景區。
突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農村發展實力。持續實施“強村計劃”,每年安排50畝土地指標和2000萬元扶持資金,通過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建成強村項目85個,去年全縣村均經常性收入達172萬元。
4、堅持民生需求第一導向,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針對城鄉居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國家級改革試點,通過職稱評聘、獎勵補助、交通接送等措施,引導城鄉教師名師主動參與流動,目前農村學校名師已實現全覆蓋。
針對老齡化程度較高帶來的養老問題,從2013年開始,嘉善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省級養老服務示範區建設。去年又承擔了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省級試點,創新建立“網際網路+養老服務”等模式,並在全省率先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縣域所有醫保參保人員,以政府補助為主,對需要長期護理的重度失能人員,根據護理等級給予一定比例的報銷。目前,全縣基本形成“10分鍾醫養融合服務圈”,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4張。
針對富裕起來的百姓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弘揚地域特色的“善文化”,建成遍佈城鄉的文化禮堂、文化活動中心、書場書屋等。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村企文化共建、民間文藝團隊“競爭上崗”、群眾“點題”等模式,“善文化”建設被中央文明辦列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工程。
5、堅持深化改革第一動力,全面激發科學發展活力。率先開展縣域科學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已實施省級以上改革試點24項。
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因地制宜突破“一窗全科受理”難題,整合投資項目、商事登記、不動産登記等服務,新設社會事務、公積金服務等綜合窗口、農經質監等專業窗口、水電氣等便民服務窗口。為了讓企業少跑,專門設立縣鎮兩級“紅色代辦”,為重大工業項目、“兩創中心”、零土地技改項目等實施全程代辦,上半年已服務項目27個。
圍繞“四個平臺”建設,抓住事權和人權改革牛鼻子,把分散的行政處罰職權、人員、資源向執法前段集中、向基層一線下沉。今年已下沉執法權1395項、佔比達92.7%。突破傳統人事管理模式,徹底下放人員,將7個縣級部門派駐機構納入鎮(街道)管理範圍,同時下放723人,除人事關係外,工資關係、組織關係等全部由屬地管理,並通過提高福利待遇、考核優秀比例等舉措,推動幹部樂意下、願意留。
擺脫髮展路徑依賴 走出轉型升級新路
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 盛閱春
近年來,蕭山變道超車,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新路子。
聚焦“三重”,以城市轉型帶動經濟轉型。搶抓“後峰會、前亞運”歷史機遇,以一流城區集聚一流産業。一是城區改造重建。依託“大灣區”和杭州“擁江發展”戰略,致力於全域城市化。按照“一心兩翼”格局,中部建設現代化城區、南部建設“杭州南花園”、東部建設一流航空都市區。二是城市功能重組。不遺餘力導入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優化公共服務,讓群眾生活便利、安居樂業。三是産業騰空重塑。通過“三改一拆”、剿劣行動,打破“罈罈罐罐”,積極發展都市經濟。以新型城市化強力推動蕭山經濟全面轉型。
破立並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破上,專門成立領導小組,一月一協調。重抓“僵屍企業”出清。支援法院成立金融審判庭,加快破産審理,出清企業34家,盤活土地1700余畝。重抓會商幫扶。對有前景的企業,制定“一企一策”。動用應急資金29億幫助35家企業渡過難關。在立上,鼓勵傳統優勢企業深化“兩化融合”,推進4200家企業“上雲”。2016年,蕭山“兩化融合”發展指數位居全省前列,傳統産能增添了新的動力。
三管齊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一是改善創新環境,通過召開創新大會、舉辦論壇講座,提升全社會創新意識。二是招引高端人才,主動與北大、清華等名院名校建立戰略合作。三是搭建創新平臺,用好“有形之手”。投資10億元建設28萬方的杭州灣資訊港,集聚科技型企業1200余家。蕭山用好“無形之手”。支援萬向建設8平方公里的創新聚能城,目前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獲批,創建成為全省第二家國家雙創基地。由企業牽頭與莫斯科國立大學合作,創建的中俄人才創業園也已開園。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慈溪市委書記 高慶豐
近年來,慈溪堅持問題導向,以振興實體經濟為龍頭,推動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
營造政企同心的社會環境。市黨代會重新確立了“工業立市、實業興市”戰略,組織企業家赴上海等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對“創二代”集中培訓。開展“大腳板走一線、小分隊破難題”抓落實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四服四促”精準服務企業。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省環評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縣市,通過改革審批方式、取消部分前置條件、調整環評等級,審批項目減少60%,審批時間提速60%。打好降本減負組合拳,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出讓價降低30%。
營造創新引領的産業環境。出臺“中國製造2025”慈溪行動綱要,實施智慧經濟“個十百千”工程,在家電、軸承、汽配等傳統優勢産業推進製造智慧化、産品智慧化。推出大招商十條意見,建立鎮街、平臺之間的利益共用機制,在北京、上海、深圳、中東歐設立招商辦,在杭州設立創新創意“飛地”,實施慈溪籍在外人士“關愛家鄉”工程。謀劃推進生命健康、軍民融合、航空、新材料和中捷(中東歐)五大專業産業園。深入實施效益型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中小微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對創新型企業,實行“一企一策”。
營造良性迴圈的金融環境。積極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引進國星集團、清控金信等機構合作成立金融服務、不良資産並購、産業重組等系列基金,總規模超百億;改革財政性資金競爭性存放辦法,由原單一利率招標改為綜合績效評估,把支援實體經濟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積極化解企業“兩鏈風險”,依法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探索組建“銀政保”風險池資金,對銀行在不良資産處置過程中繳納稅費給予補助。
走産城人融合之路 看瑞安統籌發展
瑞安市委書記 陳勝峰
今年以來,瑞安針對創新動能不強、城鄉聯動不夠、人文挖掘不深等三大問題,圍繞“加快融合發展、打造至美瑞安”的戰略目標,把“産城人”融合作為統籌發展的新路徑。
聚焦産與城融合,打造“動能轉換”升級版。瑞安工業區與居民區混雜、平臺與配套割裂問題突出。堅決打破“罈罈罐罐”,加快産城聯動發展。一是以産興城、騰籠換鳥,整治“四無”企業2.5萬家,強力改造舊廠、舊村、舊城。二是以城促産、築巢引鳳,按照“微城市”的理念打造産業園區,做優生産生活配套,引導高成長型企業集聚發展,支援領軍企業拓展産業鏈。
聚焦城與鄉融合,打造“大建大美”示範區。瑞安老城區3/4屬於三舊地塊,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欠賬多。對此,一是推進城鄉環境品質化,主要做法是九個字:團塊拆、聯動治、高標建。團塊拆就是有序推進166個30畝以上團塊拆改。聯動治就是打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六場全域化攻堅戰,6個省市控劣Ⅴ類水質斷面監測已全部達標。高標建就是推進十大亮點區塊建設,重點打造飛雲江“十里外灘”都市休閒帶。二是推進城鄉服務均衡化,堅持基礎便民、服務惠民,實行醫聯體改革、現代學校聯盟辦學模式。創新全國農村保險互助社等舉措,深化農村生産、供銷、信用合作,強村富民效應不斷顯現。
聚焦人與城融合,打造“文化瑞安”金名片。一是以“千年古縣”傳承城市印記,把2.2平方公里老城區作為核心,深度謀劃“一核兩帶一環”文化空間。二是以“敢闖敢試”厚植城市精神,爭取到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43項,以擔當的勇氣推進“最多跑一次”,率全國之先試行房土兩稅減免“智慧辦”等舉措,著力打造全省審批最快縣市之一;推出“千名瑞籍校友、萬名在外瑞商”回歸工程,重塑瑞安人實幹創業精神。
聚力傳統産業升級 實現統籌協調發展
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 張曉強
諸暨堅持問題導向,尋找管用辦法,全力以赴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依託改革、創新、開放、人才打開了轉型升級的新通道,經濟社會實現了統籌協調發展。
以改革的辦法加快供給結構轉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除法,以環保、能耗、安全標準和“畝産論英雄”來倒逼淘汰落後産能、實現市場出清。著力做足加法,推進“網際網路+”“標準化+”和“智慧化+”,堅持“不看電量看流量”新導向,引導企業開展大數據應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安排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全面開展“三強一製造”。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深化創投改革試驗區建設,引導創設53億元轉型升級産業基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實現了群眾辦事“一證通辦一生事”、企業投資“一次受理一併辦理”。
以創新的思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對症下藥精準發力,在塊狀産業率先推進行業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依託産業鏈延伸創新鏈,在紡織襪業、珍珠、銅加工、裝備製造等行業建立“産業創新綜合體”。及時出臺“人才新政”,堅持“院士工匠”一起引,培育使用兩手抓,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縣市;全力搭建特色小鎮、科創中心等“兩創”平臺,讓人才幹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注重引導和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人才“朋友圈”的不斷擴容為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開放的理念加快國際市場拓展。有針對性出臺了對接“一帶一路”和完善信用保險等一系列拓市場政策,搶抓機遇搭建公用保稅倉、“諸暨港”和跨境電商等公共平臺,狠抓“大通關”建設,上半年,“一帶一路”出口58億元,增長了31%。圍繞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行業“隱形冠軍”,全方位支援企業“走出去”實施並購重組,搶佔國際領先的技術、品牌和管理,從而實現轉型躍升。
深入踐行“兩山”理論 統籌發展綠色産業
龍遊縣委書記 劉根宏
近年來,龍遊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統籌發展綠色産業,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富民強縣”共贏之路。
發展美麗經濟。把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兩山”轉化的戰略舉措。在規劃理念上注重文旅融合。高起點規劃“歷史文化、醫療康復、運動休閒、養老養生、鄉村旅遊、古鎮古村”六大板塊,將分散的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在項目設計上突出文旅融合。把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與國家4A級景區建設相結合,延續古城文脈;高品質建設4條全域旅遊精品線。在品牌打造上彰顯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遊龍頭項目——投資80多億元的紅木小鎮建設。
壯大綠色工業。始終堅持把發展綠色工業作為強縣之策。一是盤活存量促轉型。在對存量企業投入、産出、能耗、用工和排污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基礎上,確立高端裝備、高檔傢具、特種紙、綠色食品飲料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綠色産業培育方向。二是挑商選資引強援。圍繞五大綠色産業,嚴把項目入口關,實行“全天候待命+全産業鏈招商+全程式代辦”,大力開展精準招商。推進“店小二”式服務,在全市率先完成“最多跑一次”事項兩批次1680項清單公佈,確保企業辦事不出園。
做強特色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變低端為高效。關停環保不達標的1.3萬戶生豬養殖戶,安排專項補助資金引導退養戶轉産轉業,發展中草藥、茶葉、大棚果蔬種植等效益農業;創新生豬養殖生態迴圈的“開啟”模式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集美”模式,成為國家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通過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先後培育了2500余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變田園為公園。注重田園與山水、種養與觀光相結合,打造田園綜合體。
聚力傳統産業升級 實現統籌協調發展
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 張曉強
諸暨堅持問題導向,尋找管用辦法,全力以赴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依託改革、創新、開放、人才打開了轉型升級的新通道,經濟社會實現了統籌協調發展。
以改革的辦法加快供給結構轉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除法,以環保、能耗、安全標準和“畝産論英雄”來倒逼淘汰落後産能、實現市場出清。著力做足加法,推進“網際網路+”“標準化+”和“智慧化+”,堅持“不看電量看流量”新導向,引導企業開展大數據應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安排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全面開展“三強一製造”。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深化創投改革試驗區建設,引導創設53億元轉型升級産業基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實現了群眾辦事“一證通辦一生事”、企業投資“一次受理一併辦理”。
以創新的思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對症下藥精準發力,在塊狀産業率先推進行業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依託産業鏈延伸創新鏈,在紡織襪業、珍珠、銅加工、裝備製造等行業建立“産業創新綜合體”。及時出臺“人才新政”,堅持“院士工匠”一起引,培育使用兩手抓,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縣市;全力搭建特色小鎮、科創中心等“兩創”平臺,讓人才幹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注重引導和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人才“朋友圈”的不斷擴容為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開放的理念加快國際市場拓展。有針對性出臺了對接“一帶一路”和完善信用保險等一系列拓市場政策,搶抓機遇搭建公用保稅倉、“諸暨港”和跨境電商等公共平臺,狠抓“大通關”建設,上半年,“一帶一路”出口58億元,增長了31%。圍繞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行業“隱形冠軍”,全方位支援企業“走出去”實施並購重組,搶佔國際領先的技術、品牌和管理,從而實現轉型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