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犇養牛場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李金川、韓夢晨):黃克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馱堪鄉南嶺村村民,早上9點多剛喂完家裏的十多頭牛,正在和老伴兒商量著還得出門向親戚朋友們多要些玉米秸稈,好研磨成飼料發酵儲存。

“像前幾年沒人養牛,這種都是要燒掉的。(現在)養牛多了嘛,每一村都有人養牛。玉米秸稈不像以前了,前幾年都沒人要的。現在啊你還要動用點關係才能拿得到的。”

黃克峰原是馱堪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養牛收入不錯,去年他成功脫了貧。家裏的牛棚剛剛建好兩個多月,每天他和老伴兒除了照顧家人,下田種地,還會過來喂牛、打掃牛棚。家裏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家養牛)又能照顧老人又能看小孩,也不算什麼辛苦的。早上喂了就可以了,到下午五點再喂一次,一天喂兩次。(糞便)不是一天清理,(而是)兩個月才清理一次。不臭的,拿(牛糞)放到田裏,種玉米種草(都可以)拿去(施肥)。”

黃克峰一家的牛棚有300多平方米,乾淨明亮、不腐無臭。除了他自己養殖的十幾頭牛,黃克峰還動員兩個鄰居也加入進來,讓他們把牛放在自家牛棚餵養,“我這裡現在有15、16頭,(我自己有)13頭,另外兩頭是他們(鄰居)的。原來我在犇犇(養牛場)那裏,半年學到技術了就過這邊來了。(因為)從這裡到犇犇那裏太遠了,政府剛好有那個補貼(政策),然後過這邊來我又帶我們村的那兩戶(養),讓他們也有點錢賺,大家跟著養。原來(買的時候)兩千多,現在這頭估計一萬一左右了。

馱堪鄉是天等縣下轄的7個鄉之一。“天等”在壯語裏的意思為:立起來的石頭。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高聳的山石。因為耕地資源匱乏,天等縣馱堪鄉素來有養牛的傳統,但農民分散的勞作方式和不規範的養殖條件,使得養牛形不成氣候,更無法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黃克峰所説的犇犇是南嶺村的一個肉牛養殖小區,是由當地政府出資建造,依託養殖能人和貧困戶共同註冊成立的專業合作社。黃克峰之所以有資金去購買肉牛,得益於中國人壽為貧困戶量身定做的“保險扶貧私人訂制”。根據農村信用社的規定,每筆貸款都要求貧困戶購買小額信貸人身意外保險,且按費率千分之三收取保費。意味著貸款5萬元,黃克峰至少要繳150元的保費。這區區150元,對於當時還處於貧困生活水準的黃克峰來説,也是不小的數字。

為了減少貧困戶的保費負擔,中國人壽和天等縣政府一起為該縣全部的貧困戶購買了扶貧小額貸款保險。於是,黃克峰拿著這份保單向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參加了由黨員致富帶頭人勞紹般牽頭成立的犇犇合作社,養殖肉牛4頭,2016年底實現了收入35320元。

同樣在去年,天等縣出臺《關於天等縣推動扶貧産業發展“以獎代補”暫行辦法》。利用這一政策,黃克峰在今年5月修建了自家的新牛棚。根據以獎代補辦法,新修牛棚可獲得每平方200元錢補貼。黃克峰家的牛棚佔地300平方米,總花費10萬元左右,中國人壽財險補貼了6萬元錢。今年,黃克峰的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當問起是否為孩子的學費發愁時,他喜笑顏開地搖搖頭,指著牛棚裏最健碩的兩頭牛説:“一頭是生活費,一頭是學費。(賣了)就搞定了!”

除了犇犇養牛場,馱堪鄉還有另一處養牛基地,那就是大華南嶺肉牛養殖小區。

大華養牛場由中國人壽出資50萬元捐建,天等縣政府引進廣西大華農業公司進行養殖和經營管理。與犇犇養牛場不同,村民們不需要將牛帶來養殖場,而是通過貧困戶小額扶貧信貸資金入股方式參與大華企業的養牛經營。也就是説,貧困戶向銀行貸款5萬元入股大華公司,每年可獲得分紅4000元,連續分紅3年,合作結束後由企業按期歸還信貸本金,實現貧困戶保收不虧。

而大華公司也是天等一家很大的返鄉創業公司。根據公司副總經理唐松雲介紹,雖然公司成立的時間不久,不過在肉牛養殖和市場銷售等方面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天等縣政府之所以引進大華公司,也正是這個原因,“2012年在崇左市江州區成立,現在已經4年多了。我們在總部(崇左)那裏成欄的牛是2000多頭。我們跟天等馱堪鄉合作,在中國人壽捐建的(養牛場),我們就把那邊的技術和模式都移植過來。”

趙師傅和愛人是大華的員工,除了每週大華公司的技術員和防疫員會來指導餵養工作,其餘時間整個養牛場40多頭牛,就由夫妻倆照看著。

“我到這裡(工作)差不多一年了。(去年)9月份過來的。(每天的工作是)喂牛,搞衛生,每天(給牛)做記錄。”

“正常的話一般是70-80頭,兩人就可以管完了。(這個)技術依託單位是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根據馱堪鄉黨委書記農文傑介紹,養牛場飼料採用的是玉米秸稈和甘蔗尾葉的發酵物。整個馱堪鄉有4萬畝的耕地,其中3萬6千畝種植玉米。在馱堪鄉發展肉牛養殖産業,把原來被村民一把火燒掉的玉米秸稈變廢為寶,充分利用。而處理糞便採用的是生物發酵技術,讓整個牛場乾淨清潔,哪怕站在牛欄邊上都不會覺得氣味難忍,“用生物菌對牛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不産生任何臭味。糞便清理工作只需要3-5個月進行一次,充分發酵後的糞便可以直接作為農家肥飼料進行售賣,一輛小四輪車總量的牛糞肥料可以賣240元。”

農書記説起養牛,可稱是半個專家。去年11月底,南嶺村通過“雙認定”驗收,實現了整村脫貧。在這其中,農書記幾乎跑遍了鄉里村外,發動農民參與養牛,積極脫貧致富,“我們有一戶也是這樣。她有三個小孩,孩子都很小,老公在廣東打工。她原來不願意養。後來她養了兩頭以後覺得好,(現在能賣)一萬多了,她又再買了兩頭,(一共)四頭。增加了收入,老公又在外面打工,生活慢慢好了起來。”

據統計,去年南嶺村每人平均收入4869元,比2015年增長9.9%,連續3年增長8.6%以上。目前,南嶺村已建成肉牛養殖小區7個,在建3個,全村245戶共養殖肉牛826頭。

問到為何給養牛場起名犇犇,農書記笑了笑説:可能很多牛吧,三頭牛在一起就是犇了。在馱堪鄉南嶺村,這“三頭牛”隨處可見:像黃克峰和趙師傅夫妻一樣,勤勞踏實的老黃牛;像大華公司和養牛能人勞紹般一樣,敢為創新的拓荒牛,和像農文傑書記等基層黨員幹部一樣,一心為民的孺子牛。他們都是紮根在石頭中的天等人,卻從不等天吃飯。天等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條致富路。這裡有生氣勃勃的牛兒犇犇,這裡是石頭地裏的幸福天等。

  黃克峰的自家牛棚

  大華南嶺肉牛養殖小區

  黃克峰和他的牛棚

  大華南嶺肉牛養殖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