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1日從重慶市民政局獲悉,2017年1月至6月,重慶共支出臨時救助金19721.22萬元,惠及當地108702人。平均每戶救助1814元,其中,享受大額救助的有5940戶。

“上半年本著‘兜底線,救急難,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我們增強了救助可及性和時效性。”重慶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通過主動發現、簡化審核等辦法,該市較好地解決了當地困難群眾遭遇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等基本生活困難問題。

據透露,截至目前,重慶各區縣均已建立了“一門受理”的臨時救助工作服務窗口。該市38個區縣(自治縣)和2個經開區共有“一站式”臨時救助服務窗口5428個,窗口專(兼)職工作人員5518名。

在系統審批方面。該市依託重慶民政綜合資訊平臺建立了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三位一體的臨時救助申請審批資訊管理系統,實現了申請和受助人員家庭狀況、困難情形和救助情況的資訊化管理,做到申請要素全,救助情況清,數據統計準。

在推進分級施救方面。該市建立了以鄉鎮(街道)為基礎、區縣(自治縣)為主體、社會參與為補充的臨時救助分級審批機制。“小額的臨時救助由區縣(自治縣)民政部門授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直接審批和發放,定期向區縣(自治縣)民政部門備案。大額的臨時救助則是由區縣(自治縣)民政局審核審批。鄉鎮(街道)和區縣(自治縣)救助後仍困難的,將積極提供社會轉介服務。”該負責人透露。

記者了解到,在應急審批方面,重慶市民政局已完善了相關制度。對特別敏感非救不可的特殊困難家庭或人員實施緊急救助時,可視情況由當地區縣(自治縣)民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做急事特辦,直接受理,及時審批,果斷施救,事後再按要求完善相關手續,留檔備案。

據了解,社會組織在臨時救助方面的作用也得以顯現。2011年重慶市率先在全國建立了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專門對困難群眾實施急難救助。僅2017年上半年,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支出救助金1071.80萬元,對400人實施了救助。目前該市38個區縣(自治縣)中已有20個區縣(自治縣)建立了專項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