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第一所師範學校學習、內蒙古第一批師範學校畢業生、第一批東部支援西部師範畢業生……

82歲的道爾吉老人經歷了很多內蒙古的“第一”,他也見證了內蒙古教育事業的發展變遷。

16歲進入林東師範學校

1936年,道爾吉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一個牧民家庭,“1945年,我9歲開始在巴林右旗大板鎮小學上學,那時時局動蕩,1946年一年沒法上學,直到1947年才又返校。”

1952年,林東師範學校在巴林右旗建校。林東師範學校是內蒙古地區第一所師範學校,道爾吉是第一批進入林東師範學校學習的學生。“當時教我們的老師被調入林東師範(學校),我們班上的10多名學生也進入該校作為初中生開始學習。”道爾吉老人介紹,當時學校還在修建,學生便在林西縣一所軍營內暫時上學,直到一年後學校校舍完工後,學生們才來到林東師範學校學習。

“林東師範學校是在全盟招生,我們的一個老師教我們所有的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化學、地理、歷史、物理、動物學和植物學,當時系統學習了所有課程。”道爾吉老人自豪地説。

支援西部來到鄂托克旗

1955年,19歲的道爾吉從林東師範學校畢業,“我們那屆畢業生有100余人,都是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為彌補西部教育資源的缺失,道爾吉作為第一批東部支援西部的教育人才,被分配到伊盟(今鄂爾多斯)鄂托克旗。

“當時分配到伊盟(鄂爾多斯)的一共有12人,我和另外兩名同學被分配到鄂托克旗。”道爾吉至今仍記得從赤峰來伊盟(鄂爾多斯)那一路的艱難。

“坐了好幾天的火車從赤峰來到包頭,又從包頭坐卡車去東勝,可走到樹林召附近車壞了,我們在當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車修好了才到了東勝。但從東勝去鄂托克旗時犯了難,當時教育部門找了半天,找到一輛打算去鄂托克旗拉鹽的驢車,那驢車一路顛簸,走了4天才到了鄂托克旗。”道爾吉至今都認為那一段旅程是他走過的最長的一段路。

來到鄂托克旗後,道爾吉發現當地教育資源相當匱乏。“那時鄂托克旗只有一所小學,還是在蘇木。”

當道爾吉來到鄂托克旗時,鄂托克旗第一所蒙語小學“和平街小學”建校,道爾吉成為該校的一名老師。“學校是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負責代五年級的課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班裏有兩名學生,一個比我大一歲、一個比我大兩歲,我們一批來的有通遼的幾名女老師,她們也都是16歲、17歲。”道爾吉説。

“當時,我在當地的多所小學教書,主要教語文、數學、音樂、畫畫、體育。”據道爾吉介紹,1966年,道爾吉所在的學校被撤,道爾吉被派到當地電影製片廠,成為一名電影放映員。直到1977年,道爾吉才被安排到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學任教。道爾吉稱,“也就在當年,教育事業迎來高峰,各地學校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建校,老師們的地位也顯著提高。”

“在蒙古族中學教了5年地理,我又被調回原學校當了教導主任,一直到1989年退休。”道爾吉介紹。

教育發展日新月異

作為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的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對於教育事業的變遷,道爾吉感觸頗深,“那時經濟條件不好,很多學校都是一個教室裏有兩個班的學生,一個老師要給好幾個班代課,教所有的課程。這在現在都不敢想像。”

道爾吉回憶,“那時,老師不僅負責正常代課,還要負責學生的生活。學生都住在土坯房裏,有一些是土炕,有一些是硬床板,取暖就靠老師平常撿一些牛糞、枯枝。每天晚上,老師還要去學生宿舍將火爐和爐灶的火熄滅,將學生用的煤油燈吹滅。另外,還要給學生們蓋好被子,老師們和學生在一口大鍋裏吃飯,吃得最多的就是馬鈴薯燉粉條。”

“過去的學校,跟現在沒有可比性,現在老師們都術業有專攻,一名老師負責一門課,學生的宿舍也都是樓房,取暖都是暖氣,物資也相當豐富,學生們想吃什麼都可以去購買。”道爾吉説。

作為從赤峰支援鄂爾多斯教育事業12人中的其中一人,道爾吉傷感地説,“我們那一批人,如今只剩下兩人了,我身體還算硬朗,另外一個人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記者 齊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