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論用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凝聚力量建設現代化內蒙古

【核心提示】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目的、路徑和民意的最緊密契合。

·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著力增進各族人民福祉,要落實好脫貧攻堅、促進就業增收、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準、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內蒙古等六項措施。

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目的、路徑和民意的最緊密契合。保障民生,就是保障生産力;改善民生,就是改善生産力。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一方面,要把改善民生和增強社會治理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另一方面,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迴圈,讓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祖國北疆安寧永駐。

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相互關聯,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物質保障,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保障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民生是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持續不斷改善民生,能有效解決群眾後顧之憂,調動人們發展生産的積極性,又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由此,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

當前,按照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著力增進各族人民福祉,要落實好六項措施。

脫貧攻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在農村牧區,重點對像是以農牧民為主的貧困人群。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加大力度、加快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明確“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搞清楚,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加大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力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推進特色優勢産業、基礎設施網路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貧困地區儘快步入自主發展軌道。

促進就業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實現比較充分和高品質就業。要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制度,做好高校畢業生和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支援創業園區、創新工廠、創客空間等孵化平臺建設,努力使人人都有幹事創業、實現夢想的機會。繼續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其多提供就業崗位,通過激活民資、挖掘民力、啟動民智,讓一切生産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更多的人創業致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著力促進農牧民收入較快增長,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過力促就業增收,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實現經濟發展與就業增收良性互動。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底線。構築社會保障安全網,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有著落,這是民生工作的底線。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政策銜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統籌推進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福利事業發展,提高社會福利水準,使所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對住房困難群眾,政府必須“補好位”,大力推進住房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棚戶區改造,將進城落戶農牧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幫助住房困難家庭逐步實現安居夢。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條件。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富民強區的百年大計,關乎內蒙古的未來。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促進教育公平,加大統籌城鄉基礎教育發展力度,關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防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重點發展以民生教育為本的職業教育,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既可以培養更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用型人才,也可以幫助困難群體掌握服務社會的知識和能力,進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狀況。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健全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就讀中、高職業學校,加快促進體能型勞動者向技能型、創業型勞動者轉變,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在全社會形成依靠技能成才、依靠技能創業、依靠技能致富的職業教育新格局。

提高人民健康水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抓好重大疾病防控,重視重點人群健康,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方位全週期做好健康保障工作。優化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強化醫療衛生三級網路建設,提高基層服務能力。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基本醫療衛生資源均衡配置等問題。加強蒙中醫藥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建設,實施蒙中醫藥科技創新工程,促進民族醫藥振興發展。同時,要樹立大健康理念、創新大健康技術、發展大健康産業、完善大健康服務。轉變傳統醫療産業發展模式,逐步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防治模式。通過發展大健康産業,提高人們的體質和生活品質,讓健康産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優化。

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內蒙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後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建設平安內蒙古,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把專項打擊與整體防控更好地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對嚴重犯罪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要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堅持多方參與、合作共用、風險共擔,實現維護治安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努力建設領域更廣、人民群眾更滿意、實效性更強的平安內蒙古,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創造安定祥和的發展環境。(曹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