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張景樵的新年寄語 (資料圖片)
張景樵給孩子們捐贈書包 (資料圖片)
張景樵生前認真填寫《遺體捐獻申請書》 (資料圖片)
2016年10月10日,86歲的張景樵老人因病去世。張景樵生前是知名的愛心老人,困難家庭求助,他幫忙;貧困大學生籌學費,他伸出援手;公益事業,他積極參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3月,他用自己的離休工資捐款達20萬元。他離世前,還自願捐獻遺體,沒有留下一捧骨灰。他的離世,帶給人們無限追思和感懷,也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和滿滿的正能量。
結緣本報公益活動
2016年10月12日一早,得知愛心老人張景樵離世,記者來到張景樵家,代表《北方新報》送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最後一程。張景樵的家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星火巷百靈小區,記者來過多次,這一次來,心情格外沉重。很多人不知道,這位離休老幹部生前一直居住在這處蓋起30多年的簡樸的老房子裏。
《北方新報》每次刊發救助類稿件,張景樵總會打電話給記者,表示要捐款。考慮到老人年齡大了,記者會到府拿上錢,再轉交給受助者。因此,《北方新報》的很多記者都跟張景樵熟識,也是他家的常客。
初識張景樵是在2007年。當時,記者還是《北方新報》的一名實習生。當年,看到記者的一篇關於貧困小學的報道後,張景樵給記者打來電話,説要為報道中的孩子們捐500元。從那以後的七八年裏,每當刊發救助類稿件,第二天總能接到張景樵的電話。想到今後再有類似稿件,再也接不到那個熟悉的電話了,記者心裏無限傷感。
張景樵出生於1930年,山東人。1958年,他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從青島市國棉三廠支邊來到包頭市。1962年,他調到內蒙古第一毛紡廠,來到呼和浩特市。1990年,他從內蒙古紡織科研所離休,是一名為內蒙古紡織工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離休後,他將主要精力放在公益事業上,扶危濟困,幫助過數不清的人。
張景樵的老伴兒杜秀芳平靜地向記者講述了張景樵離世前的點滴往事。杜秀芳説,2015年8月份,張景樵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做了膀胱摘除手術,之後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即使是手術之後,他依然關注著別人、關注著困難群體。2016年7月以後,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9月5日他住進醫院,10月10日22時50分平靜離世。彌留之際,他表達了自己最後的心願:捐獻遺體、喪事從簡。他住院期間,沒有通知任何以前幫助過的人,最後也是由家人陪伴靜靜地離開。按照他的遺願,家人和單位決定不開追悼會,不舉辦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
扶危濟困
張景樵是《北方新報》的忠實讀者。離休後,看報成了他了解時事的主要途徑。他曾説:“《北方新報》是我的良師益友,遇到節假日停刊,心裏總感覺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麼。”從創刊之時起,他就關注著《北方新報》,並通過《北方新報》的公益活動,奉獻著愛心。
2003年,《北方新報》第一屆救助貧困大學生特別行動啟動,當時73歲的張景樵資助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的10年間,他年年都參加這項活動,每年資助一個孩子,定期為他們寄去生活費,直到他們大學畢業。截至2014年,他共資助了11名貧困大學生。
每到快放假的時候,他就會讓自己資助的孩子們抽空來家裏一趟,給他們把下一學期的生活費帶上。來不了的孩子,他會在開學之前把生活費寄過去。他生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捐錢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得到回報,就是希望能幫助這些孩子完成他們的夢想,我從中感受快樂。”
2010年,他為因暴風雪受災的老鄉捐款500元,為《北方新報》歡歡喜喜過大年公益活動捐款500元。2011年,他為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愛心希望學校的孩子們捐助50件毛衣和200元購藥卡;為借錢給養母看病、供養兩個孩子上學的四子王旗籍農民董虎蓮捐款500元。2012年,他為臥床不起的包頭市達茂旗農民杜三捐款500元;為在首府打工被燒傷的赤峰籍青年捐款500元;為尋找走失女兒的烏蘭察布市化德縣農民趙景榮捐款400元。2013年,他為大灘鄉中心小學和黃羊城中心學校貧困孩子捐助課外讀物和文具。2014年,他為體內藏針的阿拉騰花捐款500元……多年來,在本報開展的各項公益活動中,都能看到張景樵的身影。本報讀者林大型公益活動啟動以來,作為年齡最大的參與者,張景樵連續3年參加,而且幹起活兒來一點不比年輕人遜色。多次參與過植樹活動的一位讀者曾動情地説:“您幫助過的孩子們會記著您,您種在大青山上的綠樹會記著您;被您感動過的我也會記著您……”
活躍的老黨員
張景樵是自治區直屬離退休第一黨支部的生活委員。黨支部成立10多年的時間裏,他一直是最活躍的成員之一。他于1985年入黨,是一名紡織系統的老黨員。1990年離休後,他的晚年生活安排得滿滿噹噹:去老年大學學習書法,組織黨支部的各項活動,還包攬了黨支部活動的所有拍照任務。
2016年10月12日,記者在新城區星火巷的自治區直屬離退休第一黨支部的活動室裏看到,這裡一直還留存著他手書的宣傳簡報以及拍攝的5本黨支部活動的照片。黨支部成立初期,有50名黨員,還代管著10名群眾。這10名群眾中,有一位老人叫王守和,王守和于1945年參加革命,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沒能入黨。耄耋之年,老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加入中國共産黨。2008年,張景樵作為介紹人,幫助88歲的王守和實現了入黨的願望。兩年後,王守和去世。去世前,王守和説,能夠以一名共産黨員的身份離世,此生無憾。
幾年前,張景樵和幾名黨支部委員在家訪中了解到,有兩名高齡患病的黨支部成員常年臥床,理髮成了問題。年輕時,張景樵曾經學習過簡單的理髮技術。家訪之後,他自告奮勇,説今後可以到府為兩位老人理髮。此後每個月,他都會拿上理髮工具,坐上公交車,到兩位老人家,給他們理髮,並堅持了兩年多,直到兩位老人離世。那時,他自己也已經80歲了。
自願捐獻遺體
張景樵去世後,他的長子張小帥拿出了老人生前簽的遺體捐獻登記表,對記者説:“2016年7月份,我父親身體越來越不好,就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事了。”
張景樵想捐獻遺體,用於醫療科研事業,但是當時他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兩個兒子,而是找到相識多年的原《北方新報》記者牟野,委託他聯繫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辦理相關手續。
7月26日,張景樵填寫了呼和浩特市遺體捐獻登記表。8月29日,牟野幫助老人在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辦理好了遺體捐獻手續,86歲的張景樵成為了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張小帥和弟弟張沛後來了解到父親的心願,也很支援父親的想法。
張景樵去世後,他的家人第一時間通知了呼和浩特市紅十字會。10月11日10時,張小帥、張沛以及親人與張景樵的遺體告別後,內蒙古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員用救護車將老人的遺體送往了內蒙古醫科大學。張小帥説:“父親將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之後,安詳、從容地離開了。父親不會留下骨灰。這就是他留給後人唯一的紀念方式。”
張景樵家裏存放著他生前獲得的各式各樣的榮譽證書,這些證書不僅是對老人愛心的肯定,更是留給子女的寶貴的精神財富:2009年9月,他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獲得1000元獎金。隨後,他委託本報記者將獎金全部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2011年7月,在自治區直屬離退休人員工作辦公室機關黨委“創先爭優”活動中,他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2012年6月,他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黨委老幹局評為全區優秀離退休幹部黨員,2015年6月他又獲此殊榮;2016年4月1日,他與其他9人入選3月青城好人榜;2016年6月1日,他獲得“最美青城人”稱號……
面對各項榮譽,張景樵曾經表示不看重,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將愛心傳遞下去。(記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