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聲評論員 呂紅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呼之欲出,這個規劃不是隨意“歸堆兒”,更不是“畫地為牢”,而是以三地之間的緊密聯繫為依託。

粵港澳地域相通,文化相近,改革開放之後,漸漸形成水乳交融的態勢。如今,廣東人到香港購物旅遊,不算出遠門;香港人住在深圳,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在港珠澳大橋和連接香港的高鐵建成後,粵港澳三地的聯繫還會進一步加強。

客觀地説,與紐約、舊金山、東京這三大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競爭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規模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但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優勢高度互補,有三大世界級灣區不具備的結構優勢。比如,廣州高校眾多,有巨大的人才優勢;深圳遍佈高科技企業,有較強的創新優勢;佛山、東莞工業發達,産業優勢突出;惠州等地主打特色農業,有農産品供應的優勢。尤其是香港,商品和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各項監管措施也比較完善,有著無可比擬的金融優勢、市場優勢和區位優勢。

現實中,這些優勢看得見,摸得著。香港航空首席商務官李殿春就曾表示,世界一流的創新企業,不少都在深圳,而深圳的旅客如果要去到世界各地,肯定優先選擇從香港進行轉机。這就是優勢互補帶來的便利,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能助推粵港澳灣區領跑全國。

當然,也有人説,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資訊港群,區域內也存在競爭,一些城市作為“後起之秀”,可能會削弱香港的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然而我們相信,只要更好地整合區域內的資源,統籌協調,就能大幅提高區域整體的發展速度和品質。而考慮到粵港澳已經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香港顯然也能從這樣的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