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6月28日電 題:“香江傳奇”書寫中國信心

辛識平

【學習進行時】香港回歸祖國20年,向世界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帶來了哪些啟示?“一國兩制”事業有著怎樣廣闊的前景?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專欄推出“辛識平”融媒體評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連通歷史、現實與未來,與您一起品讀“一國兩制”實踐的香港故事,感受歲月深處的中國信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盛事。20年前,那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在香港會展中心,英國的米字旗緩緩降下,中國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一幕,讓無數中華兒女熱淚盈眶,已經定格為永恒瞬間。從那時起,香港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東方之珠”迎來了發展新紀元。

時光荏苒,20年過去了,當世界重新打量已到弱冠之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會驚奇地發現,這片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走過了一段精彩無比的旅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世所公認的成就,彰顯出‘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成就展時,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發展作出高度評價,“世所公認的成就”一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人們記得,香港回歸前夕,有“明天會更好”的矚望,也不乏看空唱衰的聲音。時任美國駐港澳副總領事史萊克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行不通,香港會死。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西方經濟學家公開質疑,“在一個國家中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貨幣”。

時間是最公正的評判者,公道自在人心。20年間,香港本地生産總值從1.37萬億港元增長到2.49萬億港元,每人平均本地生産總值同期增長六成,超越日本和歐盟;食品安全、城市治安、法治水準等居於全球前列,香港成為全世界最長壽的地方之一。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美國傳統基金會等紛紛給香港打出“高分”,3700多家企業將地區總部設在這裡。香港的實力、競爭力、吸引力,國際社會對香港發展的信心,由此可見一斑。

今天的香港,不僅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而且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民主深化、法治昌明、富有活力,“東方之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深刻回答了“一國兩制”行不行、香港能不能保持繁榮穩定等“世紀之問”,寫下了令世人讚嘆的“香江傳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這兩個“最佳”,既是歷史的啟示,也是贏得未來的根本。

評價一個地方的發展,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有發言權。最近,不少媒體深入香港社會,採訪了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們,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從中,人們同樣感受到一個共同的關鍵詞——信心。

信心,來自於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對香港大力支援,來自於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攜手同心、共創未來。在應對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的關鍵時刻,國家始終是香港的最堅強後盾。面對內地遭受的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香港市民始終與內地同胞守望相助、共克時艱。香港市民何靜瑩成立了“香港特種樂隊”,趕赴地震災區慰問災民。謝士恒、鄧錫英等醫生連續11年在黃土高坡種下2000多畝生態林。香港回歸時誕生的“健康快車”,20年來讓19萬內地貧困患者重見光明。血濃于水,愛重於山。這樣的故事在兩地間播撒了愛的種子,架起了心的橋梁。

信心,來自於“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獨特優勢,來自於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巨大機遇。公司許多客戶看好香港連接中外的特殊作用,讓供職于物業管理公司的董小藝認識到香港有“左右逢源”的便利;“一帶一路”建設浪潮的激蕩,讓不少香港專業界人士越來越相信,這將是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開啟改革開放進程後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

信心,來自於對香港發展進步趨勢的體察,來自於對拼搏向上的香港精神的堅守。在香港太平山頂峰景餐廳工作了22年的行政總廚馬丁·尼斯發現,香港變得更加多元和開放,這座城市會更有活力、更加文明;清潔工寶姐在人來人往的街頭看到了商機,她每星期有兩三天在鬧市兼職派傳單,儘管辛苦,但依然深信“只要肯做,自然會有出路”。

回望來路,更添信心。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並首先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歷史擔當和創新精神。“一國兩制”從偉大構想變為成功實踐,香港回歸祖國的20年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路是人走出來的,歷史是由勇敢者創造的。繼續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齊心協力推動香港各項事業不斷發展,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中國故事一定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