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環保大樓頂樓的空氣採樣管。史曉露 攝

成都正在建設全省首個綜合性的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包括線上觀測實驗室、大氣移動觀測實驗室、數值模擬實驗室和外場觀測實驗室四個部分,可實現多手段解析污染物來源、多模式空氣品質數值預報、污染防控措施效果評估等功能。

6月27日,記者從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了解到,目前,該實驗室前三部分均已建成並開始運作,外場觀測實驗室也將於今年底建成。

功能一:解析空氣污染物來源

線上觀測實驗室位於成都市青羊區芳鄰路8號的成都環保大樓內,幾根空氣採樣管一直延伸到頂樓。借助這些採樣管,實驗室內的檢測設備不僅可以監測大氣中的上百種項目,包括PM1、PM2.5、臭氧和揮發性有機物等,還能進行污染物的來源解析,“簡單來説,就是分析大氣中的污染物來自哪。”

他進一步舉例:如果監測到鉀離子、氯離子的濃度增長,就可以結合污染擴散速度等因素初步判斷周邊是否存在焚燒秸稈的行為;而硝酸根離子濃度上漲往往意味著高峰期的開始,“機動車尾氣排放量明顯增大。”

大氣移動觀測實驗室則可通過大氣環境移動監測車,到成都市的區(市)縣或重點區域開展工作,判斷重污染時段和重污染地區的污染來源和成因。

據了解,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已經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建立合作,為分析霧霾成因尋求智力支援。

功能二:準確預報一週空氣品質

在一間機房內,記者見到了一台2米多高的超級電腦,這就是數值模擬實驗室的核心所在。

實驗室工程師告訴記者,輸入氣象數據,就可以模擬出一個氣象場,再將來自工業企業、機動車和揚塵等的排放數據輸入後,就能模擬出真實條件下的大氣環境,“可以模擬氣團的運動、遷移和轉化。通過改變參數條件,可以分析霧霾的成因和發展變化。”

工程師告訴記者,成都市的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發佈結果,就是靠這套模擬系統提供的數值模擬預報結果的支援。目前,在這套技術支撐下,成都市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在80%以上,預報時間能達到7天。去年,依託數值模擬實驗室,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對成都市重污染應急措施進行了評估,評估顯示,為期一週的應急響應措施讓成都的PM2.5削減約11%。

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譚欽文介紹,下一步,實驗室將對成都今年實施的“650行動”和“治霾十條”措施,進行跟蹤評估,“評估結果可以為政府下一步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