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一下開了個口子

從此香港電影不再受引進片配額限制

2003年,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分別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2004年協議正式生效。自此港産片將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制,而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也將可以作為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電影出品方的分賬比例也提高到了35%左右。

而這,也成為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里程碑。CEPA簽訂之時,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曾表示,CEPA的意義就在於帶動香港電影市場和內地電影市場的共同繁榮,帶動兩地電影人的共同提高,提高華語電影的整體水準,最終把中國電影品牌打到世界上去,産生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2008年,CEPA陸續就香港電影簽署了補充協議,包括允許合拍電影在香港製作,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電影院等等。兩地電影人合拍電影的熱潮也才真正開啟,合拍片迎來2.0時代。自此大批內地、香港合拍片開始涌現。

縱觀當下影視合拍市場,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一直是合拍片中的主流。這既是內地給了香港機會,也是香港憑藉自身多年的影業積累為內地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促進內地商業電影的崛起,帶動了內地電影市場與産業規模的發展。值得回味的是,CEPA簽署的那一年,內地電影總票房只有10.1億元,2016年中國全年電影票房457.12億,單單內地香港合拍片票房前6的電影作品票房總額就達79.33億元。

  優秀香港影人“北上”

內地漸成主戰場

內地電影導演黃建新這樣説,“因為有了民營公司的投資,真正的合作投資産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香港要來,大量的中國內地公司去香港找導演、找編劇。香港有了好的題材到大陸找投資,這種互動就開始了。”而以快速反應和商業運作為優勢的香港電影,在最初北上的幾年也在經歷大浪淘沙式的檢驗。

這期間,包括杜琪峰、許鞍華、陳可辛、徐克等在內的大批香港導演“北上” 尋求突破,這批優秀的電影人逐步摸索融入內地文化,讓一度衰落的香港電影找到了新的生路,新的軌道。內地市場及資金開始逐漸成為香港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徐克開始再度與保利博納、上影、中影、光線等機構的深度合作,其事業中心也開始完全轉移到內地。而成龍、王家衛、杜琪峰、劉偉強、陳木勝、陳可辛、爾冬升、李仁港等人則一方面堅持保持香港電影的特色,讓港産的槍火片、文藝片依舊是那麼地道,有底子、有傳承;另一方面積極調整適應內地行業發展的規矩要求。

無法拒絕的“富礦”誘惑

港式合拍片逐漸成為主流

由於內地市場相對香港市場更大更廣,可選擇的題材更豐富,客觀上也極大豐富了合拍片類型的題材選擇。也因此,出現了《美人魚》、《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葉問》、《寒戰》、《一代宗師》等一系列票房喜人的合拍片。金像獎的舞臺上,不再像從前那樣只是港人港影的“獨角戲”。

有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2年間,伴隨CEPA十年的開放利好,內地與香港的合拍影片數量總計達到了322部,佔內地與境外合拍影片數量的68.5%。2013年,我國獲准立項的合拍片共55部,其中,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佔到了62%。2015年,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全年共立項48部,38部影片通過審查,且票房成績較高。2016年立項數量達到54部。其中,《捉妖記》以24.39億元人民幣創下2015年華語影片票房紀錄,合拍片《美人魚》總票房逼近34億元,穩坐2016年內地影史票房榜冠軍之位。2017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非凡任務》《拆彈專家》《春嬌救志明》《喜歡你》等兩地合拍片也陸續上映。

中國電影合作製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苗曉天這樣説到,香港回歸這20年,是內地和香港合拍電影發展的20年。回歸那年兩地合拍電影只有7部,2016年兩地合拍電影已經達到43部,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有六部國産片,六部國産片中有五部是合拍片,票房超過130億。由此,也不難看出,香港導演已然成為內地電影投資公司爭搶的“香餑餑”。作為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的獻禮之作,不日將要上映的《建軍大業》此前專門找了港籍導演劉偉強親自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