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不斷創造奇跡的一方熱土,這裡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省域標本;這裡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這裡是“美麗中國”的先行區;這裡有縣域科學發展的示範點,這裡有法治、平安建設的“活教材”——
浙江,依靠人民的智慧、活力和首創精神,創造了資源小省、經濟大省的發展奇跡。同時,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中取得重大成就,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諸多浙江探索、浙江經驗。
2015年、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浙江,對這個省的幹部群眾提出了“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秉持浙江精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站在奔向“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節點上,浙江廣大幹部群眾正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履行新使命,續寫新篇章。
從“浙江趕超”到“浙江引領”
改革開放的號角甫一吹響,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第一個私營經濟試驗區、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便在這個落後農業省份接連誕生;當粗放式增長方式的弊端乍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等重要理論思想和實踐便在這個年輕經濟大省率先破題;當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切換的新常態來臨,品質更好、結構更優、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已經成為“浙江模式”的新特徵……
觀察今日之浙江,人們很難想像其當年發展經濟的根基之薄。
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省份,浙江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0.54畝,僅為全國每人平均水準的36%。按每人平均資源擁有量綜合指數衡量,浙江不及江蘇、廣東的一半,在各省區市中的排名居倒數第三。
上世紀70年代末起,溫州的修鞋匠、義烏的賣貨郎、諸暨的建築工……紛紛邁出了經商或外出務工的步伐,上百萬浙江務工大軍開始走南闖北艱苦營生。在這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浙江率先啟動了從農業省份向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較為發達省份的轉型。
這一轉型成就了“浙江趕超”的奇跡:從1978年到2003年,浙江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1%,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四,每人平均GDP從331元人民幣增加至2440美元,年均增幅居全國第一。
這時,年輕的經濟大省也開始遭遇“成長的煩惱”:電力緊缺、土地緊缺、環境壓力驟現……為了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2003年7月,浙江省委審時度勢出臺了“八八戰略”。浙江人民由此踏上了探索新發展模式的征程。
從2009年開始,浙江經濟結束了連續18年的兩位數增長,增幅從高速向中高速切換。接下來的幾年裏,這個省主動把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當成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期,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等重要理論思想的指引,一手抓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一手抓“綠富美”産業的培育和發展,成功抵禦住了溫州中小企業債務危機潮和外部經濟形勢帶來的衝擊,取得了更大成就。
經濟總量跨上新臺階:2016年浙江GDP達到46485億元,每人平均GDP達到12577美元,接近世界銀行分類標準中的高收入經濟體水準。
民生福祉穩居前列: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47237元和22866元,分別連續16年和32年居各省區第一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2.07倍,係全國最低。家庭每人平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現象全面消除。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居各省區市第一。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到2016年,資訊、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和文化産業成為浙江八大支柱産業,其中資訊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到GDP的8.4%。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2.9%,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增長引擎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6年,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超過四成。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40.1%,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8.5%。
隨著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等預期目標的逐步實現,浙江在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歷史跨越中再次走在了前列。
“三農”問題專家、浙江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説,浙江山區面積佔到70%,跟中國山區面積比例大體相當,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從“浙江趕超”到“浙江引領”的跨越,比其他省區市都更有示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