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往壇中塞菜。

  全自動清洗。

炎熱6月。

雖是週末,但位於彭州的盈棚泡菜工廠的工人們並沒有停下他們忙碌的活計。附近埋著上百口陶瓷壇子,每個都裝有1噸的泡菜。工人們要做的工作倒也簡單,將出壇的泡菜清洗好後放入半自動化的機器中進行二次發酵、封裝。

四川泡菜被譽為“川菜之骨”,獨具鮮、香、嫩、脆的特色。泡菜業是四川最具特色的農産品加工業,對發展蔬菜産業,帶動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産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四川泡菜以前還被當作嫁粧,而今,居然已經走出國門,端上全球餐桌。僅一年就出口850噸,創匯2.12億美元!成都泡菜協會會長黃道剛告訴記者,四川泡菜走過了千年,“如今大家都在研究更為健康的清水型即食泡菜,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四川泡菜端上全球的餐桌。”

對於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黃道剛建議行業“抱團發展”,目前四川泡菜行業處於相對零散的狀態,大多數還是中小企業,未來四川泡菜要打造一個叫得響的品牌,行業內的並購不可避免,這樣才能形成巨頭,擴大品牌影響力。

現場探訪

千年泡菜“科技范兒” 低鹽乳酸菌+保鮮新工藝

黃道剛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各式包裝的泡菜産品,這是新推出的即食泡菜。它們來自於窗外的工廠。走進盈棚的工廠便可以聞見泡菜的鹹香,一群女工正圍攏在陶瓷壇泡菜區,將泡好的生薑、蘿蔔盛裝出來。記者發現,這個區域約有200個陶瓷壇半掩埋在地面。

據操作人員説,地下溫度和濕度相對均衡,將新鮮蔬菜放入埋在地下的陶壇,通過精確的鹽度和菌群控制,只需幾天時間,泡菜便可自然發酵而成,還能有效降低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成分。“洗澡泡菜其實之前一直有,但是如何保存更長的時間實現更長的貨架期是個問題,現在我們通過技術的改進,實現了更長的保質期。”黃道剛的言語中充滿自豪。

相比傳統泡菜來説,即食泡菜口味更清淡,蔬菜本身的味道還有留存。此外,相比之前動輒半年的製作期,這樣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廠的産量,“如今我們的年産量已達4萬噸,相比去年翻了幾番。”

工人們從陶瓷壇中取出的泡菜實際上已可食用,不過作為四川泡菜的特色之一,這些泡菜還需要添加輔料進行二次發酵,賦予它們各色風味。

除了用陶瓷壇製作泡菜,廠區中還修建起泡菜池,每個泡菜池可腌漬一百噸食材型泡菜。泡菜池上鋪著塑膠膜,再蓋上一層沙土隔絕空氣。“泡菜池鹽度和乳酸菌的控制也不再依靠個人經驗,而是有科學的測量標準,保證産品口味的統一。”盈棚常務副總經理劉星辰説道。

走出國門

四川泡菜賣向全球深得東南亞人喜愛

事實上,泡菜不光受到國人的喜愛,還走出了國門。今年5月,面向東南亞市場,以參加泰國展為契機,該廠攜食材型泡菜、即食型泡菜及複合調味料新産品參加了本次展會。

本以為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市場,不想卻在當地的一些商場、超市見到盈棚的産品在銷售,“我們之前出口依賴經銷商,自己並不清楚哪些地方有自己的産品。晚上出門逛逛,沒想到就在超市看到了我們的産品。”黃道剛説。

周女士做了20多年的調味品和四川泡菜出口生意,她告訴記者,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歐美地區的四川泡菜消費者主要是華人。不過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本地人已經開始接受四川泡菜。“比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四川泡菜市場已經開始起步了,以前是榨菜和潮州的酸菜賣得比較多一些。實際上東南亞喜歡吃酸味,我覺得這裡會是四川泡菜的市場突破口之一。”

出口數據

泡菜曾被當作嫁粧現在一年出口850噸

四川泡菜的歷史可以追溯2000多年前的秦朝。成都川菜博物館副館長張輝強曾介紹,最早人們把水裝在瓦罐中,把蔬菜泡在水中,就只是為了保鮮,“單純延長保質期,後來發現,泡久了的一些菜,竟然味道也不錯,泡菜就這樣慢慢被流傳和創新。”

在成都川菜博物館中,還擺放著2000多年前的泡菜罈子,後來到清朝,壇子變得更加精緻,“開始出現一些上等燒制的官窯。”那時,不管是官府,還是民間都大量製作泡菜,甚至在川南、川北部分地區,還把泡菜作為嫁粧之一。

近年來四川泡菜發展迅速。2015年四川全省泡菜産量330萬噸,産值270億元,約佔全國泡菜産量的70%。而在8年前,全省泡菜産業産值不到70億元,截至去年,四川全省已建設原料基地200萬畝以上,年加工鮮菜近700萬噸,帶動基地農民增收近22億元,産業從業人員超60萬人。産值上億元的泡菜企業已經超過30家,不少企業已經上市或正在籌備上市。

此外,越來越多的四川泡菜走出國門,根據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方面的數據,2015年,四川出口泡菜660噸,而在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850噸,而今年1-5月,四川泡菜的出口量已達412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尚智實習記者熊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