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香港舉辦的戲曲節都會邀請內地劇團,希望內地也可以像香港一樣,邀請我們的劇團。”6月22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網信辦主辦的“香江二十年,粵港共輝煌”採訪團走訪香港八和會館,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如是説。

清光緒年間,八和會館在廣州成立,是粵劇從業人員的專業組織。1953年,香港八和會館註冊成立。2009年,粵港澳三地聯手,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同一年,香港八和會館發佈“粵劇承傳計劃”。

6月22日的見面地點選在油麻地戲院。之所以選擇這裡,汪明荃解釋,油麻地戲院1930年落成,1998年結束營業,同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2012年,在香港粵劇界的努力爭取之下,油麻地戲院活化為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演出場地。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是“粵劇承傳計劃”內容之一。汪明荃介紹,自2012年7月推出後,至今已有127名新秀演員參與演出超過140個劇目。“6位藝術總監(阮兆輝、羅家英、尹飛燕、新劍郎、龍貫天、李奇峰)在這裡手把手培育新一代臺前幕後接班人。”汪明荃説。

為培育更多粵劇表演接班人,早在2009年,香港八和會館旗下的八和粵劇學院推出“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課程四年制,學員大多是13~20歲有志投身粵劇的青少年。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梁非同、香港嶺南大學學生溫子雄均是訓練班的學生。見面當天,他們倆登臺表演《鐵馬銀婚》,唱功了得,花槍也是耍得有板有眼。汪明荃稱讚説,他們猶如一股“清流”,為粵劇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走上粵劇道路,相信是一種緣分。”梁非同説,家裏沒有人從事跟粵劇有關的工作,但她自小喜歡粵劇。“大學時間比較充足,沒上課時,我就去練功。”梁非同還説,在香港八和會館的組織下,她曾多次到內地交流學習,比如曾到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培訓,培訓結束後還在粵港澳三地演出《白蛇傳》。

溫子雄則是出生在粵劇家庭,爸爸是一名粵劇演員。“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我發現粵劇的魅力非常吸引人,平時聽的音樂都是粵劇。”溫子雄説。

粵劇的傳承,同樣離不開願意欣賞、懂欣賞的觀眾。香港八和會館為拓展觀眾群,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合作設立“粵劇藝術課程”,並在四所初中設立“粵劇課程”,普及粵劇教育。此外,香港八和會館多次舉行大型粵劇推廣展覽,如與香港機場合作,舉辦“兩棚雙人展”“眾仙慶生大派對”,與銅鑼灣時代廣場合作舉辦“過年睇粵劇”展覽。

近年來,香港粵劇界推出不少新劇目,融入西方歌劇和跨媒體,以吸引年輕觀眾。在香港八和會館理事會副主席新劍郎看來,粵劇是一項傳統表演藝術,保留著傳統才能談創新,沒有傳統,談不上創新。新秀演員謝曉瑩是一位劇團負責人,參與編劇工作。她説,香港很多劇團都在創作新劇目。“我們希望是在以舊為新的基礎上,可以創造出吸引年輕人的劇目。”

香港粵劇與廣東粵劇同根同源。在談到粵港合作時,汪明荃提到,由於香港粵劇團都是私營劇團,自負盈虧,如果內地邀請方不提供經費,很難前往。謝曉瑩也深有體會。“我們每個人都很想去內地演出,但完全沒有門路,不要説賣不賣票,包不包場,吃住行都是問題,根本不夠錢過去。”

在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之際,香港八和會館動員了老中青100多位演員,並邀請幾十位廣東武打同行,將一同演出《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等傳統排場戲。據了解,排場戲是在特定的節慶、場合,劇團必須要表演的劇目,作為正式演出前的“開場戲”,也稱“例戲”。有一部分排場戲在內地近乎失傳。

“羅家英説,趁現在老一輩還在,還記得一些傳統東西,儘量把它搶救下來,希望年輕人知道什麼是傳統排場戲。”汪明荃説,將古老排場戲傳下去,是老一輩藝人的心願。

汪明荃還透露,2018年10月,位於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有望正式啟用。“原先,西九文化區是沒有這個項目的,是我們非常困難才爭取來的。”

“香港粵劇生存非常困難,自由組合,自己是老闆。”汪明荃望了望站在身邊的青年演員們,感慨説:“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踏上舞臺,所以新人也要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