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而香港電影也是CEPA當中的重要內容,今天的《光影二十年》來關注CEPA簽署之後的香港電影。

1997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後,投資的全面萎縮讓香港電影雪上加霜,而到了2003年,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期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産業人才也在不斷流失。

香港電影人吳思遠:“一開始我還記得是CEPA裏面沒有電影,很多都是關於其他經濟投資的,我記得一天董建華先生請吃飯,他就問香港電影現在怎麼樣了,當時我就很擔心。我就跟董先生説,我知道中央現在幫香港有一個CEPA的制度,你也馬上要去簽約,能不能試試看把CEPA包含電影。”

2002年電影《無間道》在香港收穫了5500萬港幣的票房,卻並沒有在內地上映。而同一年一部以香港演員作為主演的電影《英雄》成為了內地的票房冠軍,並最終在全球獲得1.77億美元的票房。打入正處於快速發展的內地電影市場成為了困境中香港電影為數不多的選擇。

2003年內地同香港簽訂了CEPA協議,協議在2004年生效後港産片將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制。而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則可以作為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

電影《無間道Ⅲ:終極無間》成為了CEPA實施後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香港內地合拍電影,上映2周後內地的票房就突破了2千萬人民幣。

香港電影導演麥兆輝:“當時我覺得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因為你知道香港電影的工業其實一直是往外面去的。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所以打開中國內地市場是一個很大的事情,找到一個出口。”

2008年CEPA又陸續就香港電影簽署了補充協議,包括允許合拍電影在香港製作,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電影院等等。而對於兩地的電影人來説,最為重要的是CEPA開啟了香港和內地合拍電影的熱潮。

香港電影導演陳可辛:“我覺得CEPA還是挺有用的,就是整個香港和內地的經貿合約給香港的一些優惠,在內地拍片的時候發行能夠再內地發行等等,這個確實是使香港電影工業能夠用另外一個形式延續下去。”

在最初的幾年,內地的市場成為了吸引香港電影人北上的第一驅動力,不過看似簡單的合拍電影卻經歷了長期的磨合。

香港電影導演麥兆輝:“以前香港電影從確定開始拍到真的拍起來其實時間是很短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劇本。”

以快速反應和商業運作作為優勢的香港電影,在最初北上的幾年也在經歷大浪淘沙式的檢驗。近幾年兩地合拍的電影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品質上,都得到了提升。香港電影在製片和團隊協作等方面優於內地,而內地電影人對於劇本、文學的把握也在給香港電影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內地電影導演黃建新:“那個時候大陸的大多數導演還在一個固定概念裏,電影一個本質是藝術、是文化,它要有深度。但是,香港電影的工作方式、創作方式跟大陸、台灣都距離比較遠。它是跟觀眾貼得更近,而且它對我們整個電影的推進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胡婧:“香港文化中心是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辦地點,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獎項頒給了內地和香港的合拍電影,它們也是從側面反應出這些電影在經歷了長期的磨合之後,現在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藝術價值上,都開始越來越受到肯定。CEPA簽署的這些年是兩地的電影工業深入融合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是內地的電影人還是香港的電影人都在彼此學習和相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