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記者 魏博 劉晨曦)百萬畝甘草吐翠,千萬株青楊挺立,6月的庫布其沙漠,綠意正濃,生機盎然。19日至20日,來自埃及、波札那、蒲隆地、賴比瑞亞、南非、甘比亞、坦尚尼亞等27個非洲國家的記者們走進內蒙古庫布其,通過他們的鏡頭與筆端記錄中國治沙扶貧、荒漠變綠洲的故事。

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的生態難題,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荒漠的非洲更是遭受著荒漠化的威脅。不同於一般的遊客,這些來自非洲的記者們來到這片沙漠,他們的目光不是聚焦在美麗的風光上,而是更注重挖掘中國庫布其治沙模式的精髓。

“庫布其沙漠的變化令人讚嘆。很多非洲國家都在與沙漠進行著抗爭,我們都知道暫時的種樹修復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持續下去。我們很好奇的是,庫布其沙漠治理30年,這樣漫長的過程是因何得以持續的?”大多數非洲記者對沙漠治理並不陌生,來自埃及《消息報》的霍桑(Abdelalem Hossam)説出了記者們的心聲。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執行秘書長、億利資源集團副總裁趙勇詳細闡述了庫布其治沙模式。“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聯合國發佈庫布其沙漠生態財富報告,認定這項最大的沙漠綠洲工程,創造生態財富約5000億元。億利資源集團治沙近30年來,綠化沙漠六千多平方公里,帶動十萬農牧民脫貧致富,取得這樣的成效是不斷探索的結果。發展沙漠綠色經濟是一項見效慢、週期長、投資大的工程,沒有産業化治沙是難以持續的,庫布其模式在於創新了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商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合作機制,走出了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在阿木古龍甘草産業園,被稱為治沙扶貧甜蜜事業的甘草長勢正好。來自南蘇丹廣播集團的記者阿東加(James Atanga)專注地拍攝著,他正在做一部關於沙漠的紀錄片,在庫布其沙漠的採訪讓他感到非常充實。

“我的國家南蘇丹正面臨著嚴重的荒漠化問題,我在拍攝的過程中也同時做沙漠治理的研究。” 阿東加説,“在南蘇丹,人們應對荒漠化通常的做法是從荒漠化嚴重的地區搬遷出去,讓那裏的生態自然恢復,但是這樣的過程非常緩慢,而庫布其治沙的做法是人們主動治理,我要把中國的治沙經驗帶回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治理沙漠還可以這樣做。”

茫茫沙漠中泛起一片片藍光,數以萬計的光伏板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庫布其沙漠光伏光熱項目吸引了波札那《報道者報》記者莫科瓦佩(QueenMokwape)的注意。她詳細記錄著各項數據:“1000MWP庫布其太陽能光伏光熱項目,治沙面積8萬畝,節約用煤4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6萬噸……”

“波札那荒漠化非常嚴重,部分地區在冬季長達三四個月的時間裏沒電,缺水,人們難以生存下去,與30年前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現在庫布其發生了巨變,農牧民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我要把庫布其故事講給我們的讀者聽,希望我們可以借鑒庫布其治沙扶貧的經驗。”

在兩天的時間裏,非洲記者們還走訪了道圖嘎查億利新村、億利東方學校。在牧民新村,他們傾聽悠揚的古如歌,品嘗牧家樂美食,記錄 “沙窩窩”變“香餑餑”、農牧民變“沙漠金領”的傳奇故事,與農牧民分享脫貧致富後的喜悅;在億利東方學校,他們與沙漠裏的孩子們一起踢足球,合影留念。

6月20日,記者們在庫布其沙漠種下了一片中非友誼林,植樹現場,來自賴比瑞亞《非洲首頁報》的記者森克佩尼(AlphaSenkpeni)説,“植樹最大的意義在於讓黃色變成綠色,在沙漠,顏色的轉變也是生命的轉變。”

喀麥隆《論壇報》記者吉蒙(Hilton Kimeng)分享著他的感受,“通過與億利東方學校的孩子們交流,我感到沙漠的未來是有希望的,充滿了無限的潛力,這一切都源自億利資源集團30年來的不懈努力,源自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先生的帶動作用。希望億利集團能為中非交流做出更多的貢獻,通過經驗分享,造福更多的非洲人民,讓中非友誼之樹長青。”

據了解,本次非洲記者團庫布其之行是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組織的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項目系列活動之一。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項目是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促進中非媒體務實合作的重要交流活動,旨在幫助非洲媒體和記者全面了解中國國情,進一步推進中非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