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丁一鳴、劉志敏):香港對於所謂“青年人”的年齡定義是15到24歲。但教育從娃娃抓起。香港要實施好國民教育、培養下一代接班人的國族認同和愛國情懷,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刻不容緩。記者專訪了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

1997年香港回歸時,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賴子文心中所想的就是終於能夠大聲告訴他學校裏的小學生們:我們回歸祖國了!

回歸20年以來,香港的基礎教育制度不斷演進,更實現了十二年免費教育,使得受教育機會更加普及與平等。賴子文認為,香港的教育在教授知識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但與此同時,讓學生們能夠在知識學習以外得到更加多元的發展,是未來香港教育仍然可以提升的空間,“每一個家長都期望以進入大學作為一個最終的目標,但是我們知道每一個小朋友是有不同的才能。單一個目標、單一個路向其實不能夠完全顧全小朋友的發展。我們需要發揮不同的所長。特別是在於我們的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家長裏面,我們要清楚知道,成績、各科成績不是唯一的需求。我們更加要知道,我們小朋友的品德、或者他們的思考、思維能力、或者他們共通的能力、或者融合其他社會的溝通能力,是更加的重要,所以我們要發揮小朋友的多元技能。”

除了為學生們指出更多發展可能性以外,賴子文認為,香港基礎教育目前還欠缺的就是德育、尤其是國民教育、培養學生們國族認同和愛國心方面的努力。他説,殖民統治時代,國民教育就缺位,那是當時殖民統治者的統治手法,企圖抹掉在香港的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如今,國土已經回歸,國民教育就不能再繼續缺位,“在認識我們自己的香港、認識我們自己的祖國方面,我們更加要加強,讓他們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香港人,是會有一個自豪的感覺,而不是講所謂‘西方的月亮更亮一些’。所以我們都期望我們的下一代,多一些認識我們自己的國家,多一些對於我們自己國家有一個強烈的歸屬感,因為始終無論怎麼説,我們身體裏面都流著中國人的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這個身份。”

20年間,賴子文迎來送走一批又一批小學生,年輕的面孔在變,但賴子文想要追求的國民教育理念沒有變。他在自己的學校堅持實施全方位的國民教育,同時也希望香港的學校都能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讓小朋友們從小就能培養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每一年都會有兩次到三次,帶我們小朋友返回內地做一個交流,讓他們認識到、親眼見到國家的發展。那麼,親眼見到,我相信他們的感受會最深,也都會最能夠觸動他們,讓他們相信我們的國家已經是非常繁榮、做得非常好。”

在賴子文看來,不僅小朋友們從小就要看到祖國的發展,香港本身教育制度也不能拒絕聆聽來自內地的經驗。香港和內地的基礎教育各有所長,兩地可以在未來更多地合作,取長補短,充實各自的基礎教育建設,“香港的教育制度,我們的優勝之處在於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自由度,並且管理上面比較有彈性。內地我們看到,在各科上面根基的建立,做得非常之好。如果我們兩者可以互相融合,就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管理、自由度、比較能天馬行空一點的思考,同內地紮實的基礎,能夠互相合併在一起,相信不論對香港還是對內地的教育發展,都會有再進一步的幫助或者影響。”

在訪談過程中,賴子文在表達時一直充滿熱情,直到訪談的最後,他又回憶起20年前政權交接的那一瞬間。他説,那時候他感覺到自己不再是一個無根的人了。他盼望並且相信,國民教育就是一個辛勤的園丁,讓香港未來的主人翁,深深紮根在祖國的土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