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不少市民參觀展覽,找尋城市記憶。 劉祎 攝

日前,《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為期三天的展覽精選了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和演繹了數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

此次展出的19幅地圖,以重慶“母城”渝中半島為主要範圍,通過這些地圖,我們可以一覽重慶幾百年來的城市變遷。

在現場,市民沿著地圖中城市輪廓、街道脈絡、建築變遷等線索,找尋著孩童時期對城市的記憶,追蹤城市發展的點滴。會發現重慶第一條公交路線的起始站點、珊瑚壩飛機場、1980年7月1日通車的長江大橋、人民公園的前身中央公園,以及津津樂道僅存于記憶中的街道名和建築。

重慶城始於渝中半島。從秦將張儀到蜀漢李嚴,從南宋彭大雅到明初戴鼎,歷經四次築城、擴城,先驅者在渝中半島上,一步步確定了重慶城市格局。從兩江交匯處的“古渝雄關”朝天門到通遠門,由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和近九公里城墻合圍而成,面積約2.4平方公里,這是100年前重慶地圖的輪廓。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以重慶的正式建市為標誌,重慶城市開始迅速向西破城拓展,發展出現代城市格局,地圖的範圍也在逐漸變大,而渝中半島一直作為重慶最核心的“母城”在持續發展和更新。

展覽現場 劉祎 攝

這半個多世紀,渝中半島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橋梁逐漸增多,與江北、南岸的聯繫不斷加強。像1963年的《重慶市遊覽圖》中,渝中半島兩江四岸尚無一座橋梁,到1976年《重慶市遊覽圖》上的嘉陵江大橋,再到從1981年《市中區交通圖》上就已有的石板坡長江大橋。到2006年,《渝中區地圖》有了五座跨江大橋、2017年《最新渝中區地圖》中有八座跨江大橋,這些也成為重慶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此外,市民在欣賞這些風格各異、年代不同的地圖的同時,還能通過掃描圖旁的二維碼,了解當年一些重要地點發生的重要事件,更能在一張特製的重慶地圖上,找到你的家,挂上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