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14日訊 華鎣轄區內多為丘陵地形,農田面積少、每人平均耕地少,農村産業基礎薄弱,近年來,華鎣市搶抓脫貧攻堅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創新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輸血扶貧”向“造血脫貧”轉變。
成立專業合作社 跟著“組織”闖市場
“種了幾十年的莊稼,沒想到按照農技專家的要求換了一個種法,這同一塊田裏種出的蔬菜,産量就高了,價錢上去了,收入翻了好幾倍,我算是見識到了科學種田帶來的變化了。”近日,明月鎮竹河村村民代君于説。
明月鎮竹河村位於渠江岸邊,土地肥沃,但因地處洪災淹沒區,在汛期基本上是“十年九淹”,長期以來,村民們一直只種植生長週期比較短的蔬菜,加之蔬菜的品質不高,菜農們的收益也很低。
竹河村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之後,合作社指導菜農們實施標準化生産,並統一進行銷售;在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同時,更降低了菜農們的生産成本、提高了蔬菜的品質,解決了菜農們銷售難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菜農們發展種植業的市場風險,實現了穩定增收。
按照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架構,華鎣市率先在25個貧困村規範化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組織,特別是對各村內荒山荒坡、山平塘、閒置村小等集體資源、資産進行清理核實並確定權屬,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管理,實現了村集體資源效益最大化。
國有農投公司 引領貧困村“坐享”紅利
“農投公司發放的這筆貸款,對我們生態文化園來説就是一場‘及時雨’。”近日,華鎣市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相關負責人在談到該市農投公司為其發放貸款情況時如是説。
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是華鎣市生態農業與鄉村休閒旅遊重點招商引資企業,其在開園之前,因前期投入資金量大,一時因資金週轉陷入難題。華鎣市國有農投公司了解到這一資訊後,及時與其對接,快速為其發放了貸款,生態文化園利用這筆資金增添了開園必須的設施設備,實現順利開業。目前,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每天接待各地遊客上千人,已成為華鎣市重要的生態農業與鄉村休閒旅遊基地。
那麼,華鎣市國有農投公司的這筆錢是哪來的呢?去年,省財政廳下達給華鎣市500萬元資産收益扶貧試點資金,該市按照“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收益保底”原則,借助國有農投公司聯繫農業企業廣泛、資本運作經驗豐富這一優勢,創新資産收益扶貧試點資金使用模式,提高了資本運作效益。
華鎣市將500萬元資産收益扶貧試點資金量化分配給25個貧困村,以貧困村為主體注入國有農投公司,再由農投公司將資金入股市場前景好、經營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本運作風險由農投公司全權承擔),農投公司按7%的年收益率向貧困村支付收益,全市25個貧困村每年可實現財産性增收共35萬元以上。
“有了這筆資金,農業産業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方面,貧困村也壯大了集體經濟,有了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發展産業的資金來源,可以有效提升村級組織村務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增強貧困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華鎣市農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涉農項目變資産 集體經濟再壯大
“兩年前,我們這裡還是大片大片的荒坡和撂荒地,現在,每天都有好幾千人來我們這裡賞花遊玩。”近日,説起村裏的變化,祿市鎮六水溝村黨支部書記石棟全發出了感慨。
六水溝村利用現代農業生産發展、基本口糧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對荒坡和撂荒地進行改造整理,並引進業主著力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各地遊客競相來到這片山間田野欣賞好風景。
除了土地流轉部分集體收益外,六水溝村將部分村集體土地改建為生態停車場,目前,村集體每年僅停車場的收入就有上萬元。
“當前,農業、水利、糧食等部門都有涉農項目投入,但相對分散,如果缺乏統籌協調,就會顯得散亂。”華鎣市農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整合這些涉農項目資金,有助於整體統籌,把握規劃和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進一步增強資金合力,全面夯實農業基礎,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産業,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的目標。”
華鎣市因村制宜編制了“一村一品”特色産業規劃,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投入貧困村産業基地建設,基地建成後,將項目資産折資入股龍頭企業(股權歸集體)或無償移交給村集體公司,將政府項目資産轉化為村集體資産,村集體通過按股分紅或自主經營獲得收益。
去年,華鎣市統籌整合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投向平橋村、黃桷村、石堰墻村等6個貧困村,建設花卉、銀杏、青翠李、油樟等特色産業基地5720余畝,按照20%的比例折資入股農業龍頭企業,産業基地見效後,各村集體經濟僅股份年度分紅就可達到3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