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織錦技藝。 陳光海 攝
黎族藤編技藝。 陳光海 攝
黎族制陶。 陳光海 攝
海南椰雕技術。 陳光海 攝
《南海航道更路經》傳習活動。 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海南椰雕、黎族傳統剪紙藝術、瓊海鯉魚燈舞……為了迎接6月10日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我省將在省文體公園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主場系列活動向公眾展示近年來海南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增強公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
設立“文化遺産日”是我國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06年以來,文化部連續11年舉辦文化遺産日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展示活動。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批復》,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産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多年來,我省相關文化單位都會在“遺産日”當天組織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展演展示活動,據介紹,今年前來參展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將更加豐富,涉及6大類、4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振興傳統工藝 響應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今年3月,為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於“制定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要求,文化部、工信部與財政部聯合製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今年,我省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就將重點圍繞《計劃》展開,來迎接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據介紹,相較于往年的展示活動,主辦方今年在傳統美術、技藝、醫藥等方面加大了組織展示力度,不少項目都將是首次參與遺産日展示活動。
振興傳統工藝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意義,它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發現手工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於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
來自三亞的黎錦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麗瓊不僅在傳習所中傳授更多婦女織錦技藝,還在多方支援下成立公司,為村民們牽線搭橋,回收、銷售她們織出的黎錦。
隨著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傳統工藝正以全新的方式在全省各地“開枝散葉”,創新性地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大瓊劇、黎錦、苗繡等地方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利用,弘揚海南本土優秀歷史文化”,在精準扶貧中,傳統工藝能成為農民們增加收入的新“法寶”;在全域旅遊的推進過程中,它也成為了各地手中的特色“王牌”之一。
穩步推進 我省非遺保護工作成果顯著
從2003年開始的民族民間保護工程,2005年整體轉換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在十餘年的時間裏,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從無認識的破壞到有意識的自覺保護,非物質遺産保護工作在不斷探索中快速發展前行,特別是項目名錄體系建設、保護工作制度的建立、活態傳承形式多樣化、非遺研究成果的展現、傳播普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自2005年至今已命名了五批共8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並於2012年對已公佈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進行了調整規範,走在全國的前列。
除了相關文化單位不斷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學習與宣傳外,近年來,我省在非遺保護方面還出臺了如《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保護培養暫行辦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村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規。保亭、白沙、陵水等市縣自2008年來相繼出臺了非遺保護條例。這些配套法規為非遺工作的開展打造堅實的法律政策保障。
不僅如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還將非遺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為這項工作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十二五”期間,我省共投入非遺保護經費1.1325億元。
得益於多方的支援,一批非遺項目得到了有效保護,一些非遺設施也得以建成。目前,全省共建立各類非遺展覽展示場館(傳習所)50個。
2013年起,黎錦技藝、瓊劇、海南八音樂、儋州調聲、黎族服飾等項目相繼進入職業教育和大專院校課堂;“民歌、民服、民舞”“三進校園”已成為民族地區學校的特色課。傳承人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展覽展示,足跡踏及亞洲、歐洲等國家,各界對黎錦技藝的熱愛和價值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重點項目保護得力 特色非遺綻放光彩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近年來得到了多方的有力保護。
為了扶持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或教育培訓活動,省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在該項目5個國家級保護單位所在地的村一級命名了11個該遺産項目村、5個傳習所;在市縣一級建立5個傳習館,市縣文化館組織傳承人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活動。
目前,該項目擁有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2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35位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此外,我省還通過“黎錦進校園”活動,把黎錦技藝傳承納入到正規教育中,使傳承人數已經超過萬人。
整理檔案資料、拍攝紀錄片,舉辦黎族傳統織錦大賽,建立項目陳列館、展示館,舉辦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有力舉措都讓這一在瓊島上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工藝得以繼續綻放文化魅力。在國內外的展示平臺上,黎錦也成為了海南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綻放異彩。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南海航道更路經”是海南這一海洋大省的另一重點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們曾親自出海,傳授如何利用更路簿、羅盤、三角尺等傳統航海工具與駕駛技藝。2015年,由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所著的《南海天書》正式出版,為南海更路簿理清脈絡;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更路簿引來我省代表的熱切關注。
我省在對重點項目保護的步伐從未放慢,人們深知,保護非遺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與此同時,將有越來越多的重點項目被充分挖掘、整理、保護。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海南非遺宣傳主場系列活動亮點多
群英薈萃展家底 瓊島魅力傳八方
為迎接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6月10日、11日20時至22時,由省文體廳主辦、省群藝館承辦的“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主場系列活動將在省歌舞劇院廣場亮相。
此次系列活動將展示由全省各個文化館、文化企業選出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六大類別,共4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其中有14項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
群英薈萃,近200名傳承人帶來的現場展示、展演將讓大家感受到鮮活的非遺文化。作為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集中展示,今年的活動又將有哪些亮點呢?
亮點一:傳統工藝項目增加 展現海南工匠精神
5月底,文化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確定今年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口號為“保護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 “保護傳承非遺,展現生活智慧”“活力社區,活態非遺”“振興中國傳統工藝”。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的非遺展示活動將圍繞《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重點展開,也正因此,今年的活動在傳統工藝的部分加大了力度,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加了不少。
“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這三個類別都算在傳統工藝之中。”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説,三個類別、共32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除了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黎錦、椰雕等傳統技藝,土法制糖、海南粉烹制技藝、珍珠美容養顏漢方也將悉數亮相。這些源自於日常生活的古法技藝讓文化展示活動更“接地氣”。
此外,瓊劇、崖州民歌等也將現場助興,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音樂、舞蹈類別中,瓊海鯉魚燈舞、虎舞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都是首次參加此類展示活動。
亮點二:精彩互動 體驗特色文化
活動現場,40多項非遺代表性項目讓公眾有得吃、有得看、有得體驗。不僅如此,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我省非遺保護工作情況,增強對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主辦方還將向現場公眾免費派發“非遺口袋書”,即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宣傳手冊。這個精巧的小冊子中列出了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也介紹了非遺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相關法律法規。
以展示為基礎,不少文化企業此次還會帶來以傳統技藝製造出的産品進行展銷,例如黎錦、黑糖、珍珠粉等。
去年,我省分三批推出了10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明信片,精美的明信片以手繪卡通贏來好評。在今年的展示活動現場,主辦方將再次免費派送非遺明信片,鼓勵大家將海南非遺“寄”出去,讓瓊島文化魅力傳播得更遠。(林夕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