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已十分灼熱。上饒縣鄭坊鎮臺湖水庫邊,雞叫聲起伏于山野水畔,十余棟藍頂白棚的“別墅”散落在青山翠嶺之間。“那些是我們合作社的新雞舍,一個雞舍能容納上千隻雞。”指點著那些“別墅”,謝大火滿臉自豪。
謝大火,51歲,十年漫漫養雞路,讓他成為養雞專家,在扶貧攻堅的大戰略中,借助“精準扶貧産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鏈式效應,由他家“雞場”為基礎升級壯大起來的養雞合作社,已經成為村裏的扶貧産業之一。
謝大火出身貧寒命運多舛。2歲那年的冬天,他被爐火烤壞了腳踝,右腿留下終身殘疾;少年時,父母又相繼因病離世。從小沒上過一天學的他,只能靠替人放牛為生。1993年,27歲的謝大火來到浙江玉環一家鞋廠務工,2007年,41歲的謝大火攜妻回到家鄉,用所有的積蓄買來150隻雞苗,在臺湖水庫旁蓋了兩個簡易草棚,一個作雞舍,一個自己住。
“這裡植被豐茂,空氣好,無污染,養雞應該有前景。”謝大火的“雞倌夢”從這水邊的草棚裏開始升騰。
然而,創業之路並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老謝每天起早貪黑,喂雞食、清雞舍、掃雞糞,還要防病、防疫。6個月後,首批成雞出欄,他按照市場的土雞行情定了個價,卻只陸陸續續賣出20多只,連本錢都沒收回。第二年,倔強的謝大火又借錢買進500隻雞苗。沒多久,一場突如其來的球蟲病讓他的雞幾近“全軍覆沒”。他沒有放棄。第三年、第四年……謝大火用心摸索,向行家討教,漸漸積累起豐富的養殖經驗。2013年,老謝又買進800隻雞苗。經過半年多的精心飼養,成活率達98%。這一次,他一改以往按斤數賣的銷售方式,以50元一隻的價格把自家的雞投放市場。實惠的價格,加上良好的品質,短短三四天時間,幾百隻雞就被一搶而光。
2016年,上饒縣精準扶貧攻堅戰拉開大幕,一個“精準扶貧産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讓他多建幾個雞舍、多養些雞的夢想成真。一天,鎮黨委書記徐勇良、駐村第一書記嚴永翔來到了老謝的雞場:在浙江打拼的劉春武有心回報家鄉,你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幹?
“不但能把雞場做大,還能帶動鄉親一起致富,我能不願意嗎?”老謝滿口應承。於是,雞場作價10萬元轉讓,老謝以技術入股10萬,在大量資金的注入下,老謝的雞場迅速升級為“春武專業養殖合作社”,養殖規模擴大到1萬隻以上。老謝和妻子成了合作社的技術顧問,每人每月領著3000元工資。
“我現在可是鄉親們眼裏的‘紅人’哩!”謝大火自豪地説。合作社給村裏11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戶免費發放200隻雞苗,實行免費技術指導和定向收購。社裏還聘請了7個長短期貧困戶工人,月工資每人2000元以上。“10多戶貧困群眾依靠合作社每年增收1萬多塊,他們都説這裡頭有我一份功勞。” 謝大火不光是貧困戶的技術指導,還是大夥心目中勵志的榜樣。
如今,合作社不僅在上饒縣、玉山等地建起3家直銷店,還在阿里巴巴上設立網店,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50余萬元。“我們的目標是3年之內養殖規模達到10萬隻。”站在水庫邊,老謝激揚慷慨:“合作社還準備投資‘春秋棧谷’科技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到時可以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