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推動中歐化解分歧、凝聚共識

從雙邊看,中歐要攜手,離不開雙方關係的良性發展。當前,中歐之間的確還存在一些誤解和摩擦,主要集中在經貿領域。觀察認為,李克強在演講中並沒有避開這些現實問題,而是抓住“面對面”的場合就此闡述中方態度,化解分歧、凝聚共識。

如李克強在演講中,再次提到了歐盟未能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的問題,希望歐盟此問題上向世界釋放維護多邊體系和規則的積極信號。

中國2001年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其中第15條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産品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數據的做法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家始終將“市場經濟地位”概念與此相捆綁,拒絕履行這一承諾。

阮宗澤認為,這是當前中歐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重要問題,李克強此次歐洲之行多次提及第15條,表達對這一問題的關切,希望對歐洲領導人有所“觸動”,是一種誠意的釋放。

而針對外界質疑中歐貿易平衡狀況的問題,李克強作出解釋:中歐貿易平衡狀況,是由各自發展階段、比較優勢和貿易結構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中方願同歐方儘早啟動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進一步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準,為歐方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面對産能過剩問題,李克強指出,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週期性現象,是結構性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中方對鋼鐵出口不僅沒有補貼,相反10年前就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出口。“把産能過剩歸咎於中國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平的。”中方願在全球鋼鐵論壇框架下加強分享削減産能的經驗做法,建立中歐鋼鐵貿易機制,促進全球鋼鐵産業健康發展。

崔洪建認為,李克強上述表示很有針對性。他指出,此前歐盟有關中方産能過剩的政治化炒作、過度審查以及用“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用“對等開放”來單方面對華施壓等做法,其實都無益於中歐關係的與時俱進,更不利於中歐攜手應對逆全球化、克服不確定性的努力。“李克強面對面地解釋此類熱點話題,並給出中方態度和解決建議,是維護雙方關係的有力之舉。”(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