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 題:從“三線”到“三區”——四川為西部轉型探路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江毅
從計劃經濟時代開闢“三線”建設大後方,到今天站上改革開放前沿,西部大省四川按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內陸自貿區、國家級天府新區“三區”聯動模式,為新時期西部轉型升級、拓寬中國經濟迴旋餘地探索新路徑。
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地處西南腹地的四川以廣闊的戰略縱深成為國家“三線”建設佈局的關鍵所在。1965年到1978年,全國工業投資的八分之一、國防軍工投資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這裡一躍成為我國國防軍工科研主要基地。
時遷勢易,當今的中國面對新常態考驗,迫切需要找到轉型升級之路。秉承“三線”建設精神的四川,再次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
2015年,正是依託“三線”建設打下的雄厚基礎,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臺階的四川主動請纓,成為全國唯一以軍民融合為突破口的省級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不到兩年,四川就梳理出21條可在全省推廣的全創經驗,其中包括軍民融合在內的8條經驗近期有望在全國複製推廣。
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儀式暨建設動員大會在成都舉行。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資料圖片)
今年4月獲批的四川自貿區肩負159項改革任務,掛牌伊始就推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220項涉企審批“一站式”通關。在建設國家級天府新區過程中,省市兩級政府更是主動向手中權力開刀:四川省減少逾五分之四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事項;成都市一口氣砍掉298項“五花八門”的證明。
“西部內陸地區正從單純的依賴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轉向全面激發經濟內在活力,改革動力空前。”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
身處內陸曾是四川發展的最大短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國際共識,地處歷史上南北絲路交匯點的“天府之國”迎來了“向西”“向南”開放黃金期。
從設立之初就定位在“一帶一路”開放前沿的天府新區,日益吸引著全球投資創業目光,入駐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77家。最初被大熊貓吸引而來的荷蘭青年博思馬,開發出“熊貓博士餐廳”App得到了世界各地孩子和家長的喜愛。
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的瀘州港,1年60萬標箱在這裡進出,昆明、昭通、六盤水、武漢、南京,越來越多的省外企業選擇瀘州港。270多公里外的成都國際鐵路港,長長的列車被小山般堆積的貨箱遮得看不見身影。隨著兩大港口納入自貿區,上海—瀘州—成都—中亞、歐洲,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新絲路正加快形成。
“三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加快了四川發展動能轉換: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突破1.6萬億元,實現5年翻一番,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超過50%。
從“三線”到“三區”,四川半個世紀的演變正是中國國情的濃縮:這裡既有高度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有被視為“中國貧困角落”的邊遠民族地區。如何在底子薄、欠賬多的後發展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破解發展轉型考題?“‘三區’建設是時代賦予四川的歷史使命,四川的探索對西部轉型升級、拓寬中國經濟迴旋餘地有重要意義。”湯繼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