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進的四川格局
近期,西部首家跨區域管轄智慧財産權案件的專門審判機構——成都智慧財産權審判庭在天府新區正式辦公運作。
“把法庭新址設在天府新區,意在為創新主體就近提供法律服務。”該審判庭副庭長鐘晞鯤介紹,新審判庭將跨區域受理全省範圍內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智慧財産權民事和行政案件等,為創新生態環境的打造提供司法規則、司法服務和司法資訊保障。
這不僅是一個新機構的誕生,它背後牽引著多方創新改革。成都智慧財産權審判庭的設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科研人員中掀起創新改革的熱潮。
這股熱潮,激蕩在逾48萬平方公里的蜀中大地上。
按照國務院要求,四川省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要依託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舉措先行先試。
四川省自加壓力,將試驗範圍拓展到天府新區和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同時各市州積極對接成德綿先行先試的經驗和做法,形成“3+2+N”的試驗佈局。
全面創新改革沒有前後方。在成都,去年,當地制定出臺“成都新十條”,積極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權”改革;
德陽制定出臺股權和分紅激勵等7類44條創新政策,激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研發;
綿陽成立了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發起組建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産業聯盟,組建了3個軍民融合金融服務中心;
攀枝花建成了“攀枝花市科技孵化中心”、攀枝花釩鈦科技孵化器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
涼山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省創新型企業30戶,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平臺12個,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全球招標項目8個,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州”稱號;
瀘州出臺創新型科研機構認定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市場化配置資源、靈活科研和人才流動機制等,為推進四川的科研院所改革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從依託成德綿到全省先行先試,四川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系統推進”這4個字,賦予了全新內涵。
深度耦合的四川動力
讓列車“飛”起來,四川再次創造了“世界第一”。
2017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介紹,在試驗線已成功投運基礎上,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鐵列車的第一條商業化線路,有望年內在川落地。
豈止是空鐵列車,在全面創新改革推動下,四川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熱情得以激發。2016年,四川新申請專利數量逾13萬件,同比增長約18%,總數居全國第七、西部第一。
激發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熱情,只是開始。如何將創新的成果轉變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才是目的。為此四川省積極探索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加速促進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産業化。
2016年全省首份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出爐,其中包括摸底梳理出3000多項重點科研成果。這份被命名為“技術地圖”的清單註明每一項成果的技術領域、水準和成熟度,方便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展開精準對接。
這是四川搭建長效供需對接平臺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起舉辦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已有4屆,累計促成交易金額逾260億元;同時四川開展銀政企院校對接活動,僅去年50場活動即促成簽約項目逾1000項,簽約總金額近400億元。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四川啟動省級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設立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
年終盤點,四川收穫一份閃亮的成績單:去年全省軍民融合産業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國第二位,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突破1.6萬億元、增長10%,遠高於全省工業平均增速,科技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4萬戶,建成各類孵化器近600家。一大批新興産業迅速崛起,四川經濟新舊動能正在加快轉換。(梁現瑞 熊筱偉 朱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