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筆者從潼南城區出發,途經12公里的車程就來到了太安鎮罐壩村。一進村,一排排整潔靚麗的小樓便映入眼簾,青磚、灰瓦、馬頭墻……透著清晨的幾縷薄霧,這般美景,不禁讓人有些驚嘆。
整齊排列的小洋房。
近年來,太安鎮以老百姓增收為核心,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契機,以提升新村面貌和村民素質為抓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産業,全力推進農民新村建設。
堅持建管並重,農村生活大“變臉”
當日一大早,筆者在罐壩村的農民新村官清小區內看見,老人們面帶笑容在一起話著家常,孩子們在寬敞的休閒廣場裏嬉戲玩耍,顯得那麼的怡然自得。
這一切都得益於太安鎮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目前,該村已建成寨子坡小區、官清小區2處農民新村,入住群眾達148戶。
在村民藍奎家中,筆者看到兩層的小洋房裝修得格外精緻,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樣樣齊全,完全就是城裏人的生活水準。
如今的罐壩村,公路和人行便道修到村民家門口,農民新村環境如城裏的高檔小區,住房似別墅。不僅如此,公共服務也向農村覆蓋,配套完善了水、電、氣、訊、路,建有完善的雨污管網、綠化設施,還建成了標準化村小學、休閒廣場、超市、衛生室等,標準化農家書屋、遠端教育中心為群眾提供了學習的場所,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建起了新村,如何真正讓農村生活來一場“變臉”?罐壩村村主任譚子成覺得,首先要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於是,村裏制訂了《罐壩村新農村行為準則》等制度,在群眾中開展了“星級農戶”“五好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改變了過去村民農閒喝酒、賭博的陋習。
“我們還聘請了10名垃圾清運員,建成9個垃圾池,配備了20個垃圾桶及2輛垃圾車,清運主要道路沿線和村莊內垃圾。”譚子成告訴筆者,我們還與群眾簽訂了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潔”的三包責任制,形成“美好家園,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罐壩村的做法只是太安鎮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安鎮從環境治理、環境優美示範鎮村創建、風貌改造、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新村面貌和村民素質得到提升,農村“變臉”成效正在顯現。
堅持産村融合,鋪就強村富民之路
如果説,住房建設讓農民新村有了“魂”,那麼産業發展則讓農民新村有了“根”。圍繞産業發展,近年來,太安鎮以農民新村建設為契機,以産村融合為路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群眾安居樂業,實現宜居宜業宜遊。
行駛在黑化柏油路韋罐路沿線,一塊塊産業基地擦身而過。在這片土地上,標準化的管理,一流的經營模式,使傳統農業向著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
“我們村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先後引進帝安、農龍等龍頭企業10余家,組成了現代農業産業集群,形成了蔬菜、生豬、苗木三大主導産業,發展高標準蔬菜基地4000畝、生豬養殖基地10萬頭、名貴苗木基地1500畝,配套建成了蔬菜研發中心、生豬研究所。”藍奎説。
曾經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罐壩村人,現在大部分都有著準確的工作休息時間。“我們現在和城裏人一樣掙著工資,按時上下班啦。”罐壩村村民鄭建國對筆者説到。
藍奎介紹説,全村土地流轉達85%以上,基地農民參合率達到80%以上,通過企業反哺,當地農民不僅能夠得到固定的租金收入,還能為企業打工,由單純農民變成“産業工人”,獲得務工收入,實現效益疊加,每人平均收入超好過了17000元,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1000余人。
此外,罐壩村還依託太安魚和農業園區核心村的資源優勢,憑藉重慶市新農村示範點、重慶市農村宜居示範片等榮譽,先後發展了集吃、住、玩為一體的農家小院近20家,“蔬菜宴”“農家飯”也成為了罐壩村的美食標誌。目前,該村年接待遊客已超過5萬人,形成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的田院經濟。
(通訊員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