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19日電 題:重慶:一本滾動實施的民生賬

從2013年起,重慶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本持續5年滾動實施著的民生臺賬:先後實施42件民生實事,完成銷號17件,累計投資1070億元……

食、住、行、教、醫,遠到解決武陵山區最偏遠村莊的吃水難題,近到治理主城區老舊破敗的背街小巷;大到投資數億元的農村公路建設,小到花費幾千元就能修整一口的山坪塘,件件都是山城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難題。

多一些“雪中送炭”破解百姓民生難題

65萬人扶貧搬遷、2606個村通公路、500萬人的飲水安全、7.4萬口山坪塘整治、567萬平方米城市棚戶區改造……

這是一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民生臺賬,個個都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難題。

暖陽照進了重慶綦江區篆塘鎮陶家村64歲老人呂佐元的心裏,遠處兒媳婦正在院子裏淘米做飯,水龍頭一擰,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淌,這好聽的聲音呂佐元怎麼都聽不夠。

就在3年多前,這口水還是愁死陶家村30多戶、100多口人的大難事:陶家村地處海拔800米的山頂,高海拔遇上了岩溶型地質,“天上瓢潑雨,地上存兩滴!”吃水全靠到山下的水井挑。呂佐元從14歲開始下山挑水,一直挑到了60歲。

2013年,重慶決定梳理出一批像陶家村這樣的、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5年來,重慶發動各級領導幹部開展大走訪活動,到群眾中繪製“民生路線圖”。定期走訪基層鄉鎮、村社,悉心聽取群眾意見,查看民生工作實際效果等“群眾工作法”,形成了這本持續滾動實施5年,承載著基層群眾期盼的民生臺賬。

為群眾辦事“要先顧裏子”

2016年初春的一個傍晚,重慶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萬盛鎮房管小區的會議室裏發生了一場“該要裏子還是該要面子”的爭論。

房管小區是老舊城區典型的背街小巷,生活環境臟亂差、治安條件隱患多。重慶民生實事實施後,房管小區和萬盛其他34個老舊小區、背街小巷一起納入了整治範圍。“好事當前,大家卻很糾結!”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園林局局長唐友莉説,因為財力有限,每個小區財政投入不過20萬元,許多群眾希望先顧“裏子”,解決最急迫的民生問題,也有人希望“面子裏子”一起顧,“辦得風風光光,領導也有面子啊!”

唐友莉給參加會議的小區居民代表耐心算賬,講明民生工作的原則導向,最後發動大家投票。從安裝樓棟防盜門、疏通污水管道到舊樓外立面整修,一件件打分投票。投票最高的,就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即使經費不夠,也可以再爭取,而且必須辦。

如今的房管小區,鋪著青色透水磚的街道打掃得乾乾淨淨,老舊的樓房沒有進行外立面整修,而是安裝了防盜門、更換了隔音窗,不大的小區裏修了一處花園,老人們經常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小區居民李玉華説,這些民生項目“重裏子”,住著舒心、方便,老百姓最高興。

這樣“先顧裏子”的項目在重慶民生臺賬裏還有很多:充分利用原有廢棄山坪塘,整修為主、新建為輔,為山區新增7.4萬口山坪塘;不搞大修大建,優先將城市社區原有公共用地、用房調整作為社區綜合超市、標準化菜市場或便民店;廣場、公園“化整為零”,一批“口袋公園”、健身坪壩出現在群眾家門口……

抓民生更需要久久為功

重慶黔江區馮家街道馬林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戶楊書成心中也有一本“滾動民生賬”:全村111戶建卡貧困戶,2013年完成搬遷68戶,2014年完成43戶;2013年啟動後續産業扶持項目和農村公路通達項目;2015年標準化的農村衛生室修進了搬遷點,同一年,農村客車開到了村頭,垃圾收集站設在了家門口……

馬林村位於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腹地,是典型的高寒貧困村。“山上霧滿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頭,又缺吃來又缺喝。”這首民謠,真實地勾勒出原來馬林村的惡劣環境。

2013年,重慶市將完成50萬人口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列入了民生臺賬,這一年,楊書成帶著全家6口人搬遷到海拔較低的坪壩上,住進了新建的一樓一底170平方米房屋。一年年翻過這筆滾動民生賬,楊書成眼前的村莊變了樣:

巴渝風格的民居依山而建,四面翠巒環繞,環境優美,一幢幢“別墅”一般的居民樓寬敞明亮……

“沒搬遷前,最怕搬下去沒人管,搬得下活不下!”楊書成説,想不到政府這麼有恒心,沒有搬完的接著搬,後續的民生項目一件接著一件做。

滴水穿石,需久久為功。既解決當前民生突出問題,又持續提升民生整體水準;既抓具體民生項目,又建立長效民生工作機制,讓群眾長遠受益。

5年來,重慶著力完善責任機制,每件民生實事都明確責任單位、任務目標、完成時限,一項一項紮實推進。

滾動實施的民生實事正在發生“化學反應”,給山城群眾帶來長久的福利。如今的馬林村,公路通達、網路覆蓋、村容整潔,這些民生實事徹底改變了當地發展環境,隨著農村電商“淘寶客”的進駐,村裏的土雞蛋、有機菜成了香餑餑,“民生實事鋪開脫貧路,以後掙錢的機會會更多!”楊書成説。(新華社記者 王丁、陳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