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這樣指出。130多個國家、70多個國際組織的參與,正讓“一帶一路”成為和平、發展、合作主題的偉大踐行。“一帶一路”正通過打造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來推動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義桅,請他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的區域合作與全球化進行展望。

中國經濟時報:你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對推進新型全球化的意義?

王義桅:“中國應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毛澤東主席當年的願望,今天的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正在實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巨大成功,就是詮釋“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矛盾和弊端更加凸顯,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交織,“逆全球化”思潮不斷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地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而貢獻的“中國方案”,是探索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後,中國將如何通過互聯互通推動世界包容發展?

王義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自由主義政策推動下,以貿易自由化、生産國際化和資本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同時也使財富迅速積聚到極少數頂層資本所有者手中,造成世界範圍的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社會分裂現象嚴重。

此外,近代西方開創的全球化是一種“海洋型”全球化。按照世界銀行數據,當今世界産出的八成來自於沿海一百公里的地帶,90%的國際貿易通過海洋進行。西方國家通過海洋實現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擴張,並形成了一套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分工和分配體系,從而攫取了大量非對稱利益。這種全球化其實是“部分全球化”,或曰單向度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説是畸形的、不平衡的全球化。一方面,它使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而陸上國家、內地則長期落後;另一方面,正如《共産黨宣言》描繪的:“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産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信網路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交通網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把內陸和海洋連在一起,幫助那些內陸國家尋找出海口,實現沿海與內陸聯動發展。比如歐洲有“三河”(易北河、多瑙河、奧得河)通“三海”(波羅的海、亞得裏亞海、黑海)的千年夢想,“一帶一路”激活了這一夢想,使歐洲內陸國家能夠走向海洋,搭上全球化的快車,目前已形成中歐陸海快線、三海港區等項目。同時,“一帶一路”能夠把沿線小國聯通在一起,形成大市場,實現規模效應和聯動發展。

“一帶一路”構成的互聯互通將把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亞太地區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歐盟聯繫起來,實現各個區域、各個國家生産要素及産業産能優勢互補。並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一帶一路”會為沿線發展中國家創造需求和就業;同時鼓勵他們從要外援到要投資,在引入資金、技術後培養相關人才,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之,以互聯互通為基礎,“一帶一路”能夠超越傳統全球化造成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包容聯動發展,開創陸海聯通、南北聯動的全球化,讓全球化“無死角”。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