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哈佛大學博士後求學期間
和那些在海外功成名就之後才回國的前輩相比,邵峰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只有32歲。2005年的夏天,已經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的邵峰帶著家人與整整兩大箱行李,飛回北京,“7月16日,我記得很清楚,下午三四點鐘到北京機場。我當時沒有去租的公寓,直接到實驗室。我就在這個墻上挂了一個白板,開始跟他們講我們要做的課題,當時實驗室只有三個人,一個技術員、兩個學生。”
當年那個起步的實驗室現在依舊是邵峰團隊堅守了多年的大本營。各種瓶瓶罐罐、實驗儀器密布視線的所到之處,無不暗示著這裡的科研實力;邵峰的辦公室只有4平米大小,從不關門,歡迎學生進來隨時討論問題,“我05年回來,07年2月份就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研究內容,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兒開始的,沒有從國外拿任何東西過來。”
科研成果就是這樣“宅”出來的。邵峰説,05年回的國,10年才第一次回母校北大。足不出戶的埋頭苦幹,終於有了回報。除了43歲當選院士這樣的榮耀時刻,邵峰還帶領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頻頻亮相,從07年發表第一篇開始,此後差不多每年一篇,幾乎在病原菌入侵和人體防禦機制的研究方面,領跑全球,“這三本雜誌如果拿體育賽事比喻就是奧運會。這些雜誌上面的文章往往是解決一個領域裏面的主要科學問題或者這個科學發現能夠把這個領域的研究大大往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