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當今世界正處於格局巨變之際,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代表,正在世界舞臺上崛起。繼2016年G20杭州峰會之後,2017年3月23—26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以“直面經濟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為主題,廣集全球政商學各界人士參與,而5月14—15日即將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目的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合作與融通。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初在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更是表明瞭中國維護全球化的堅定決心。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全球化,可稱之為“新全球化”。新全球化之“一新”者,首先在於主要是促進全球各國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同時尊重各國人民基於歷史、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政治體制、價值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新全球化之“二新”者,在於更加注重包容增長,即國不分大小,地不分東西,都有權利從全球化中得到應得的份額。新全球化之“三新”者,在於其主要動力機制是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資訊技術催生的數字經濟所形成的新興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新全球化之“四新”者,在於需要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全球治理格局進行調整,新興經濟體將在全球治理中獲得制度性的話語權和更大的表達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增長。2016年,中國GDP總量達到74萬億元,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上第二個超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接近15%。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奮鬥,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緊密融合在一起,中國從全球化中既自身受益,也希望廣大和中國一樣的後發國家能迎頭趕上,因而以開放、包容為底色的“一帶一路”應運而生,將推動全球化實現本質上的改善和優化。一切願意參與新型全球化的國家,借此機會展開闔作,更有助於實現全球性的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此,中國願意並將成為新全球化引領者和重要參與者,守護世界經濟的大船行穩致遠。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將和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提供新全球化的相關制度。制度是行動的規則。在一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全球化大家庭中,來自全世界的國家匯集在一起,自然需要有一些大家共同遵從的制度。二戰以來,聯合國、世界銀行、IMF等作為協調機構,在協調各國的政治、經濟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人類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一建立於其時其地的全球化協作機制,放到今天已不能完全反映過去幾十年間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更不能反映廣大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利益訴求,需要進行適應性更新。
二是要構建新全球化的協作平臺。全球化意味著各個國家通過經貿往來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且思想相互交流、文明相互融通,這中間當然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風平浪靜,也免不了衝突。為此,迫切需要新的合作平臺來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以G20為例,基本上包括了當今世界主要的經濟體,代表性很強。也只有在類似于這樣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新平臺上,才能就當前和未來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進行廣泛的協商並達成共識,促成一致行動。以去年杭州峰會為例,參與國共同認為,為了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走出衰退,與會各國應當在加快科技創新化結構性改革、擴大綠色投融資、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共同努力,而且“凡所承諾,定將落實”,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動力與希望。
三是要創制新全球化的相關機制。新的全球化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原有的國際協作機制的作用,更需要根據情況變化和新形勢的需要,創制出適應新需要、回應新訴求的新國際協作機制。近年來,中國政府提議和倡導的“一帶一路”、亞投行、亞太自由貿易區等,一經提出,在世界範圍內就得到了廣泛的回應和積極的參與。截止到現在,參與到亞投行的成員國已有70多個,而擬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也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與30多個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個國家簽署産能合作協議,同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設46個境外合作區,須知,這還僅是早期收穫,更大更靚的碩果已經向所有參與國頻頻招手了。這説明,中國正在做的事情,符合大多數迫切需要發展和提升民生的國家的現實需要,符合歷史潮流,契合現實需要,具有必然性和廣闊空間,也是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增長之後,反哺世界的良善之舉。
歷史驚人地相似,但不會完全重演。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全球化不可能中斷。究其原因,是因為全球化本身並不是由個別國家推動的,而是基於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産業變革的必然之舉,是因為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秩序,一旦展開,就不會主動或被動地回到原點。正是看清了這一點,如今中國正順勢而為,提出“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同時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推動各參與方實現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從而推動“一帶一路”更好發揮“多元、多邊、多樣”的協同效應和全球效應,引領“新”全球化發展。(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