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座壯美的山水之城,一座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然而,與許多城市類似,被戲言為“繁華與破爛齊飛”的景象,卻一度成為城市發展的“痛點”。當新城與舊貌的矛盾凸顯之際,重慶開始了整治城市“死角”的民生攻堅。

近兩年來,重慶主城區共整治402條背街小巷、306個老舊社區及107個農貿市場、48所學校、18所醫院的周邊環境,受惠群眾近300萬人。第三方民調機構調查結果顯示,這件民生實事增強了市民幸福感,群眾滿意度高達97%。

背街小巷成風景

通遠門是重慶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墻,由此上行就到了鼓樓巷。巷子路面整潔,由青磚或青石鋪就,兩邊大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舊房,卻老而不朽,舊而不亂。更引人注目的是,這裡集聚了重慶水場舊址、打槍壩等文物遺址,引得背包客紛至遝來。

背包客或許不知,古樓巷曾是蚊蟲滋生、鼠患肆虐的臟亂差街區,老舊房屋配套缺失,基礎設施嚴重老化,不少居民還在院壩搭建了數十處違法建築。由於環境惡化,多數居民在怨聲中“逃離”。後來,渝中區政府投入550萬元對鼓樓巷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築,完善基礎設施,一條別有風情的小巷脫塵而出,引得幾十戶老居民紛紛回遷。

重慶是一座具有3000年曆史的名城,抗戰文化尤其豐厚。保護歷史風貌,留住文化遺跡,是重慶整治背街小巷的一大特色。

嘉西村曾經環境臟亂差,治安隱患多。如今,它已被評為“重慶最美小巷”。記者在這裡看到,綠化帶和人行道乾淨整齊,門牌店招古色古香,吸水防滑的黑灰色行路磚古樸雅致。小區內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故居,也已得到修繕或部分復原。一些遊客在飽覽新重慶風光後,也來此品味老重慶的獨特風韻。

“城市修補”惠民生

面對大量環境臟亂差、功能有缺陷、管理不完善的背街小巷和老舊社區,重慶摒棄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通過“城市修補”實現城市有機更新。

萬紫山片區是兩江新區中的老區,居住著2000多戶徵地拆遷居民,相當長時間內,路面凹凸不平,植物稀疏,公用設施不足。經過整治,柏油路面修整一新,路邊增加了消防栓、健身器材,翠竹綠樹紅花掩映樓宇,秋季桂香沁人心脾。

位於人口稠密地段的晨光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院內有一棵參天的黃桷樹。曾經,街坊鄰居在黃桷樹下休閒、聊天,但由於環境設施日久失修,“晴時灰塵飛,下雨一身泥”,昔日熱鬧的黃桷樹下變得冷冷清清。

兩年來,沙坪壩區政府投入3000多萬元整治資金,使晨光小區煥然一新:統一的黃色外立面樸素明亮,人行道被透水磚和塑膠取代,無論晴天還是雨季始終保持清潔。在這裡居住了30多年的劉家鳳對記者説:“我從沒想過老舊小區還能變得這麼美!今年又能和鄰居們在黃桷樹下一起聊天了。”

背街小巷及老舊社區是城市居民的主要聚居地,隨著城市年齡的增長,往往出現“血脈不暢”、容貌不佳等問題,市民投訴越來越多。為回應民生關切,重慶將“主城區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納入25件滾動實施的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重慶市市政委副主任鄭如彬説,重慶2015年以來按照“街面整潔、立面清爽、地下通暢、空氣清新”總體要求,在老街區實施道路、園林綠化、照明、管溝、環衛及其他相關設施改造與配置,加強佔道停車、佔道經營、佔道堆放雜物管理,規範戶外廣告、店招店牌、張貼欄和空中管線,有條件的地方實施管線下地,令百姓拍手稱快。

問計於民除“痛點”

和搞“穿靴戴帽”的“面子工程”不同,重慶整治背街小巷、老舊社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直擊“痛點”: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黨委政府就抓什麼、推進什麼。

整治過程中,重慶主城各區委、區政府堅持“問題導向”,針對轄區背街小巷、居民社區和農貿市場、醫院、學校周邊環境的薄弱問題,全面梳理和實地調查,廣泛聽取社情民意,精心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組織領導、主體責任、落實措施、經費投入、督查考核等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各方參與、協力共進,讓這件民生實事成為匯聚民意、凝聚共識的最大同心圓。

渝中區全力推進轄區背街小巷、老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傳承了街區文化特色,彰顯了山城建築風貌。大渡口區克服財政困難,主動開展重鋼集團老舊社區整治。江北區注重以人為本,老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三問於民”,設計方案以民為本,設施配置為民所需。沙坪壩區針對歷史欠賬多等難題,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參與,開展全面立體整治……

兩年整治,成績斐然,但改善民生無止境。鄭如彬告訴記者,2017年到2018年,重慶將繼續實施主城區116個老街區整治項目,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力爭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新華社重慶5月4日電)